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桃花源旅游管理区2022年工作情况及2023年工作计划

2023-03-23 15:17 来源:区办公室
字号:【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全国上下三年抗疫取得关键胜利之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具挑战的一年。桃花源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持续冲击的疫情影响、历史罕见的干旱天气,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扎实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全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始终永葆斗争精神,全力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年,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以顽强不屈的斗志面对疫情重压,桃花源成为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前全市唯一守住“双零”的县区。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从各单位轮流值守到组建卡口值守专班,长达近300天24小时全天候值守,不辞辛劳、不畏艰辛,防住了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冲击。去年底,周边区县接连“封城”告急,唯有桃花源牢牢守住了常德市城区“南大门”,保障了全区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同时也为常德抗疫胜利贡献了坚实力量。

这一年,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以逆流而上的冲劲狠抓经济建设,稳住了经济发展并实现了全区旅游人气、收入的“双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6%,社零消费增速1.2%,位居全市小区的前列。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千方百计提升旅游人气,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了同比双升。

这一年,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以团结奋斗的姿态全力抗旱维稳,确保了全区粮食生产和党的二十大期间社会稳定“双安全”。面对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旱情和严峻的森林防灭火形势,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坚决筑牢了安全屏障,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977万亩,重要农产品实现了稳产保供,未发生一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较大森林火灾事故,党的二十大期间社会大局稳定,未发生一起越级非访。

1.紧紧围绕迎盛会、强思想、强作风,政治建设有力夯实。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强化政治建设,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绘声绘色抓宣讲。积极开展“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理论宣讲,受众1.2万余人。各级党委(党组)开展理论集中学习均在12次以上,参学率在96%以上,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对标对表抓落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全面加强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积极发挥各类群团组织优势,统战工作获全市优秀。三是从严从实抓作风。召开干部作风整训专题会议,营造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转作风、刹歪风、树新风”专项整治工作,清廉桃花源建设得到强力推进;严格落实“两个责任”谈心谈话制度,全区干部共开展谈话3195人次,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提醒。全年共处置问题线索7条,党纪政务立案4件,党纪政务处分4人,诫勉2人,组织处理8人。

2.紧紧围绕抓旅游、强招商、强争资,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始终坚持“抓发展”第一要务,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聚焦旅游主业,由点及面纵深推进经济建设。一是主业带动有力度。成功举办2022中国旅游日湖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桃花源文化旅游节;桃花源文创系列作品荣获2022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桃花源景区获评2022年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桃花源记》实景演出全年观看人次达16.4万,同比增长28%,收入达2100余万元,同比增长15%,创历史新高,实现逆势“同比双升”,同时,该项目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经典乡村类”典型案例奖,桃花源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市城发集团和央企中旅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出资成立的国字号中旅桃花源(常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桃花源,强力推进了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投资5000万元的桃喜营地项目顺利推进,预计今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故渊湖主题度假酒店项目已开展“三通一平”工作;投资1000万元的桃花源研学营地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完成课程体系开发,预计今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研学基地;投入千万余元完成了景区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文旅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招商引资有成效。全面完成市级下达招商引资各项任务,在全国土地政策紧缩大环境下,与市城发集团积极合作,完成200亩土地出让,为财政增收1.3亿元,同比增长近1亿元;引进外资15万美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全年完成市场主体净增290户。三是争资争项有突破。下发《2022年争资争项工作任务》,将争资争项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范畴。2022年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59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发行专项债券3000万元。2022年共有市重点建设项目3个,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申报2023年市重点建设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约7亿元。

3.紧紧围绕惠民生、强保障、强安全,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省重点民生实事、市“六位”实事惠民专项行动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一是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力稳岗位、促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0人,成功举办全市首个“直播带景”旅游创业训练营和区首届创业大赛,推选的青年创意项目荣获市“一等奖”;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双减”计划,崇义小学教学楼新建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40个;扎实推进综合医改,优质医疗资源配备扩容提质。二是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加大全民参保宣传力度,全区医保参保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各项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全力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为140余名劳动者追回工资52万余元,根治欠薪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我区获2021年度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A”级评价。三是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面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及时完成隐患房屋整改;大力推进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未发生食品安全及舆情事件。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全区无上访镇(街道)、村(社区)合格率100%。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圆满完成重要节点安全维稳任务,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获评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全省成绩突出集体。

4.紧紧围绕促振兴、强生态、强融合,生态文明贯穿始终。持续深化“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擦亮桃花源生态底色。一是贯彻绿色发展有力有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夏季攻势”和“利剑”行动,凝聚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激发了全区人民共建美丽桃花源的行动自觉;完成历史尾堆清障任务并销号,取得安全、效益双丰收。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省优秀森林公园,桃花源国有林场首次获评全省“十佳”国有林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获评首批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顺利通过“中国天然氧吧”复查。二是探索农文旅融合如火如荼。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园区为目标,完成桃花源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方案编制。成功举办“助力乡村振兴共享一颗桃”采摘活动,盘活近千亩闲置土地资源;桃仙岭街道以狮象农合为试点,开创桃花源“订单式农业”的先河,吸引省内外近百家商会企业合作。三是推动乡村振兴可圈可点。聚焦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联点示范“1+5”模式,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乡村休闲农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我区连续两年获评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起步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桃花源的加速推进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六大专项行动”,积极实施“文旅强区、生态美区”战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绘就桃花源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经过综合研判,我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9.5%以上,实现年旅游接待358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2.5亿元以上,核心景点购票人数88万以上。具体而言,桃花源旅游管理区要围绕“一三五”聚焦发力。

“一”即紧扣“一个目标”。“一人一文”(陶渊明和《桃花源记》)是桃花源发展的动力源泉。《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即是人民心中“向往的生活”的最美好写照。推动桃花源新的发展,要紧扣奋力绘就“文旅强区、生态美区”战略,大力推进“三区协同、五区共建”,不断提升桃花源文旅的品牌力和美誉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即准确把握“三个关系”。桃花源的文化底蕴独一无二,文旅发展资源得天独厚。布局谋篇桃花源新一轮发展,应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准确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把握“小”与“大”的关系。从体量上来看,桃花源很“小”,面积不大、常住人口还不多,但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开展精细管理、精品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品牌效应看,桃花源很“大”,桃花源是全球华人的心灵故乡,是常德文化旅游的核心品牌。要把握好“小”与“大”的关系,坚定信心,笃定目标,以桃花源国家“5A”景区大品牌为牵引,多点打造小而精的文旅爆款,全力建设精品城镇和精美乡村。

二是把握“慢”与“快”的关系。后疫情时代“消费反弹”已经开启,返璞归真的“慢生活”将成为治愈压抑、浮躁心理的“一剂良方”。特别是经历全国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大家对身心健康更为关心,《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悠然自得的“慢生活”将成为更多人的向往,“跋山涉水太险、登高攀爬太累,桃花源里正好”。要抢抓新机遇,打造桃花源里沉浸式“慢生活”“慢旅游”,为后疫情时代人民身心调养提供优秀解决方案,以“慢”促“快”,迅速推动桃花源旅游人气呈倍数增长。

三是把握“内”与“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这是从国家层面对“内”“外”关系的精准把控。对于桃花源发展而言,必须“强内功”,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队伍,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团结奋斗的浓厚氛围。必须“引外力”,去年以来,市城发集团将桃花源文旅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优秀领导力量、技术骨干力量和资源,倾情倾力支持,为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要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资源要素聚集,打造文旅投资“高地”,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

“五”即建设“五个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全球文旅精品景区定位,全力推动“五个区”建设,让桃花源里“向往的生活”由梦想照进现实。

1.建设文旅新区。文旅兴则桃花源兴。把推动桃花源全域旅游建设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制定出台《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创新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一是丰富品牌内涵。坚持文化引领,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一人一文”文化内涵,结合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走向,赋予桃花源文旅新的内涵,充分提升品牌竞争力。坚持创建引领,以桃花源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创建为重点,持续推动世界级旅游景区、省级文明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品牌创建,鼓励村(社区)因地制宜“抱团发展”,打造区域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形成桃花源文旅品牌矩阵。二是创新旅游业态。业态活则旅游活,业态新则旅游兴。突出需求导向,加快文旅业态创新,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打造体验舒适、产品丰富、全区域、全时段的旅游胜地。打造“旅游+”“+旅游”的复合旅游产品,精准聚焦不同节庆时间、不同年龄段客源群体,大力培育“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非遗”等新业态,积极探索“定制式”旅游、“分享式”旅游和“沉浸式”旅游等新模式,全面推动桃花源旅游复苏回暖、做大做强。三是提升宣传质效。突出效果导向,精心策划、精细踩点、精准推广,以“小资源”撬动宣传“大效应”。做好“借船出海”,抢抓省、市旅发大会机遇,提前包装策划,全面宣传桃花源文旅品牌。做优“活动宣传”,以市场为导向,谋划好2023年“桃花源文化旅游节”,打造“小、巧、特、爆”的节会模式,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潜力;持续做好周游三湘“湖南人游常德”活动的宣传造势和系列活动的落地,以赛事、节庆活动为载体,采取“旅游形象推广+产品转化流量+活动亮点吸引”等营销方式,逐步扩大客源市场,促进我区旅游业的持续升温。

2.建设产业活区。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聚焦“稳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紧跟政策导向,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一是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选择。树立全区招商引资“一盘棋”的思想,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启动招商引资项目规划编制,制定出台《区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全员招商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亲情招商和以商招商,并将招商引资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全力以赴争资争项,完善争资争项长效机制,精准把握政策导向,结合实际,统筹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申报,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落地。紧扣“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一站式”项目服务机制,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全过程可追溯的服务保障体系,常态化开展联企“送解优”行动,推动桃花源营商环境“有口皆碑”。二是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动力。坚持以项目落地论英雄,着力提高项目签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以一批优质项目为载体,全面驱动桃花源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故渊湖酒店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新地标”;加快推进桃喜营地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推进桃花源文化园项目申报,争取列入国家长江文化公园保护建设名录(湖南段)范围。三是把产业融合作为第一特色。桃花源文旅产业发展的特色在产业融合。要着力培养一批产业融合企业主体,深化与市城发集团、中旅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其强力引领作用,将其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桃花源的发展优势;结合规上企业和科技企业培育,为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大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力度,树立“精品思维”,积极发展文体赛事、餐饮住宿、房车营地、旅游商品等延伸产业,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特色“爆款”的项目。

3.建设人气旺区。人气就是财气,人气旺发展兴。要做好“人”的文章,真正把桃花源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心灵故乡。一是要兴人文。人文是桃花源发展的灵魂和支撑,既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坚持把“人文”作为我区旅游发展的核心,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宣传展示活动,提炼桃花源文旅精神内核,并将其融入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各方面,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桃花源”。二是要聚人力。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开展“家乡人建家乡”活动,不拘一格降人才,坚持靶向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加强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营造尊崇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要重点培养本土人才,用心用情为青年人才成长给平台、搭舞台;办好办精旅游发展培训班和导游培训班,不断强化文旅专业人才支撑。三是要旺人气。桃花源是600万常德人民的桃花源,是全球华人的桃花源。要有“南阳挣钱襄阳花”的思维,想尽千方百计提升人气,让游客听了看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更想来。准确定位景区、农区和城镇区功能,景区立足文旅“主引擎”定位,打造丰富消费场景和深挖“夜经济”的潜力,大幅提升景区游客数量和过夜率;农区立足景区拓展和延伸定位,密切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积极辐射和服务周边区域,打造一批“消费新乡村”;城镇区立足景区副中心、精品城镇定位,主动承接服务游客需求,形成互补优势,为游客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提供更多丰富的选择。

4.建设绿色靓区。绿水青山是桃花源最靓丽的底色,生态文明是桃花源坚守的初心。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发展始终,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一是强主体,促转化。持续加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帮扶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主体,加快推进“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型,从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社会优势的转化。二是抓防治,美环境。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生态保护理念,扎实推进《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加快推进水溪河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和芳草溪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让桃花源里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实施城市“绿色提质”行动,做好科学规划,提升绿色覆盖率,实现“开窗见绿,推门见景”,建设生态魅力城镇。三是优生态,促振兴。进一步压紧压实驻村帮扶责任,深拓联点示范“1+5”模式,提升全民生态意识,丰富载体和内涵,打造“庭院经济”亮点,擦亮乡村生态品牌;提升汤家山村“一带三园”、白鳞洲村蘑菇屋、黄土坡村悟廉园的辐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桃花源新样板。

5.建设安定福区。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一是坚决保障粮食安全。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田长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民群众稳产增收。二是时刻守牢平安稳定底线。树牢“隐患即事故”的理念,坚决打好安全事故预防“攻坚战”。常态开展“隐患清零”行动和重大森林火险隐患专项排查,强化应急演练和应急物资保障,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模式,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质效,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体系,加强重点人群与重点领域的管控,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让人民群众安心、定心、舒心。三是全力担当疫情防控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保持责任不减、思想不松,紧盯“保健康、防重症”目标,着力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最大程度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四是用心办好惠民利民实事。实施城镇更新提质行动,持续完善城镇功能和配套服务,靓化城镇环境,打造精品城镇。推动教育提质,结合桃花源独特人文,深入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以特色办学塑品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办学氛围;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创建“常德市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完成桃花源一中教师周转房建设。繁荣文化卫生事业,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文物保护工作;加快桃花源中心医院搬迁建设进度,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加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士等关爱服务;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入实施“两有”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确保全区无一人返贫和新致贫。

三、加强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凝心聚力,充分释放发展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要坚持党建引领,锻造最强队伍、秉持最优作风、凝聚最大力量,为绘就新时代桃花源里“向往的生活”新画卷提供最强保障。

1.从严从实抓党建,强化核心巩固战斗堡垒。聚焦高标准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提升党建引领效能。要进一步强化政治建设。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遵循,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抓好理论学习,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把政令畅通落到实处,党委的决策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哪里就干到哪里。要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加强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不断拓展“消薄攻坚,引领提升”的成果成效,力争实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接近30万元、100万元以上村破零、至少3个村成长为集体经济强村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基层的保障。选优配齐基层力量,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基层党建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加大政策保障,落实松绑减负各项措施,拓宽基层干部成长通道,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2.不遗余力推改革,理顺机制激发干事活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要增意识、强改革。要深刻认识改革工作的重要性,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主动力。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担当抓改革的责任,做到亲力亲为、敢作敢为、善抓善为,以改革破难题、激活力、增动能。要挖亮点、出特色。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的改革任务,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批特色鲜明的自主改革,形成更多叫得响的“桃花源经验”。要顺机制、提效能。体制机制不顺是制约桃花源发展的最大难题。要结合本轮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理顺我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有力推动桃花源发展“轻装上阵”。

3.锲而不舍强队伍,修炼内功踏上高阶段位。锻炼干部、修炼内功非轻而易举之事,非轰轰烈烈之事,却是非常必要之事。要突出用人导向。严把干部政治关、廉洁关和能力素质关,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机制,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要突出干部“赋能”。聚焦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引导干部投身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一线,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新时代专业型干部。要突出实干实效。坚持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论奖惩,完善干部考核体系,让敢干者有“舞台”,让干成者有“奖台”,形成干部敢为、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局面。

4.坚定不移炼作风,顶真碰硬营造干事新风。本轮市委巡察反馈最多的、最突出的就是干部作风问题。要以巡察整改为抓手,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努力营造良好的干事氛围。要高标准抓巡察整改。对标对表问题清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立行立改的紧迫感抓好整改,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倒推时间,用巡察整改助力整章建制、促进班子建设、推进干部作风锤炼,确保高标准完成整改任务。要严要求抓作风转变。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打击违规收受红包礼金、公车私用等行为,持续深入开展“转作风、刹歪风、树新风”行动,巩固全区作风整顿大会的成果,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力擦亮桃花源作风底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要大力抓惩治腐败。秉持“零容忍”的态度,积极开展反腐败专项行动,强化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有权不任性、用权受监督,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成为常态。

5.持之以恒铸战线,同心共筑凝聚群团力量。同心掬得满庭芳。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巩固和加强群团工作,凝聚思想共识、发展合力。要促团结。以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促进各群团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碰撞思想、汇聚共识、强化纽带,形成团结奋斗的浓厚氛围。要聚优势。群团组织要在加强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项目和资金对接上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引导各方创新创业,成为内助安全稳定、外联招商引资的“生力军”。要强战力。不断巩固民族宗教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引导各方强化对桃花源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形成一条心干事业、一盘棋抓工作、一股劲促发展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