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三问三答”——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镇汤家山村调研所思

2022-06-15 21:11 来源:常德日报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2年3月,市委党校第90期科干班全体学员赴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镇汤家山村(以下简称汤家山村)实地调研,就如何推进乡村振兴问计寻策。

乡村人才振兴如何突破?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要素。从汤家山村的情况来看,可见一斑。当前乡村“人”的问题面临几个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引不来、留不住、盘不活。汤家山村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境内,在资源禀赋、就业机会、发展前景方面,与其他乡村横向比较明显具备优势,但人才缺失、人才流失的现象依然突出。

谈乡村人才问题,离不开“引、育、用”几个关键字,但怎么引、怎么育、怎么用不仅是宏观设计问题,也是微观操作性问题。我们认为,引才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即“金钱”与“前途”,在当前地方财政无力的背景下,解决“前途”问题当为一个突破口,如打通村官与公务员双向成长的通道,通过考核机制将优秀村干部纳入公务员体制,将驻村干部的“政绩”纳入提拔重用的“硬指标”。育才就是人才的培育问题,既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各级党委政府可制定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对具备一定特长或技能的乡村人才实施常态化、高频次地专项培训,催生一批乡村能人。用才即人力资源分配问题。即在使用乡村人才中,应坚持专业对口的原则,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避免一引了之、一用了之。

乡村旅游产业如何破题?

汤家山村农宅乡村旅游合作社,以支付租金的形式统一收储农户有资质但暂未建房的资格权,盘活宅基地使用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合作建房,推进高端民俗群休闲旅游项目在村内落地落实,这种资格户合作建房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属于首创,不失为一种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新路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缺乏运营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缺乏部门协调机制;经营思路单一,缺乏专业营销人才;农户从业者普遍思想观念和经营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一时吸睛”容易,要做到长久不衰是共性难题,应当从长远性规划、标准化运营、动态化创新几方面作探索。旅游产业有其本身规律,我们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不应当推行“运动式”的“一窝蜂”,过往成片的民宿、“花海”等景点昙花一现的现象值得反思。一方面,应当因地制宜,依据乡情村情具备的“硬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决策,切忌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一旦锁定发展路径,务必坚持“轻投入、利民生、行长远”的原则,在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估后进行尝试挖掘开发,辅之以标准化运作模式,在资金投入与民生效益中达到良性平衡,真正让乡村旅游培育成经济产业。

村规民约的作用如何更好发挥?

村规民约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经过对汤家山村实地调研发现,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村民参与度不够、村规民约的内容未能充分因地制宜、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度还有欠缺。

村规民约对于提升村民素质,塑造文明民风、家风、乡风,助推基层治理等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制订村规民约应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比如汤家山村作为旅游风景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应更加突出人居环境、村民素质的要求。应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程序,遵循动员、征求意见、初稿、成稿、合法性审查、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公告等流程,推行“黑红榜单”或者推行“积分制”管理,奖优罚劣,树立村规民约的权威性。且将村规民约的执行与乡贤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在村中威望高的优势,由他们组成村规民约监督委员会,对村民的行为进行监督评议,促使村规民约有效执行。

一审:刘斌

二审:杨杰

三审:覃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