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11/24 8:54:07

桃花源|留下美丽风景 收获美好“钱”景

2021-01-11 15:52 来源:区扶贫办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全区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648户贫困户100%参与旅游扶贫,1940名贫困人口中60%直接从事旅游业,贫困人口旅游从业人员年均纯收入达13313.46元。
    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用一组简单的数据,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这张答卷中,旅游扶贫“365模式”更是走向全国,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参考的模板。立足资源优势,做活旅游文章。以市委主要领导在桃花源联点乡村振兴工作为契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三区”共建,区分“六能”施策,形成“五带”模式,着力推动旅游与扶贫精彩互动、深度融合,帮助贫困群众拓宽门路、增加收益,让桃花源里的美丽风景变成了美好“钱景”。自然生态和谐,百姓富足安康。理想中的生活之美,已然照进了桃花源的生活日常。

“三区”共建,把旅游业发展到家门口

经过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感浸润,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境像已深植于人们心底,呈现出无可替代的灿烂光华。近年来,以自然山水与丰沛人文取胜的桃花源核心景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扩大到近20平方公里,景观景点从20多处增加到110多处。而在它的外延辐射圈,相关配套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也在成型。在桃仙岭、武陵渔、白鳞洲等5个村,千亩油菜花密集连绵。漫步沅水堤岸,一边是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一边是满眼黄花生机勃勃,这见山见水、见人见物的实景天堂,成为各大旅行社竞相订制的旅游线路。集观赏、采摘、品尝于一体的千亩果桃、千亩湘莲,让桃花源的乡村之美有了蔚然壮观的气象。乌头古村的古朴宁静,水生植物园的原生态风貌,村口花园的小巧精致等等,让寻常百姓家门口也成为风景线,桃花源真正实现了“满眼皆是景、到处能留客”。所有贫困户涵盖到核心景区、乡村景点3公里辐射圈以内。对于一直向往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人来说,这一句话应该被划上重点符号。2019年9月,桃仙岭办事处“送客入村”暨沅江风光乡村旅游线路启动,短短3个月时间,办事处所属各村(居)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当地餐饮、民宿及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00余万元。今年6月,清江铺村水果种植基地近2000亩果桃、杨梅、桑葚、葡萄陆续进入釆摘期。该村与湖南省中国旅行社签订了旅游扶贫“送客入村”协议,启动仪式当日,入村游客超过5000人,贫困户自产新鲜果桃销售一空。8月初,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四华的57亩葡萄园进入了采摘期,每天都会接待三四十名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8月18日,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送客入村’添人气 ‘旅游扶贫’有底气”为题对他进行了采访。杨四华告诉记者,“包括村里、扶贫办都是相当用心扶持我,该享受的政策都享受到了。”报道称,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已带动村民开发出了葡萄、湘莲等众多乡村旅游景点,累计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同时,还通过成立公益性扶贫专业合作社,设置扶贫产品展销专区,出台旅游扶贫专项奖补政策,让贫困人口旅游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过6000元。并称赞“常德桃花源是湖南的十大文旅地标之一,为带动乡村发展,助力村民脱贫,当地不仅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还积极推行送客入村,村里有了人气,旅游扶贫也有了底气。”围绕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着力推动“景区+镇区+农区”共建,以核心景区带动镇区、农区全面提质、全面发展,把旅游业发展到老百姓家门口,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旅游活动、享受旅游红利。

“六能”施策,让贫困户参与旅游行业

远山含黛,清溪微澜。在秦溪泛舟,一览《桃花源记》千古文章的生活场景,对于每一位来桃花源的游人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即使在微寒的雨天也不例外。晚7时许,大型溪流漫游实景剧《桃花源记》上演,高田村村民刘明祥与他的羊群上班了。自2017年《桃花源记》实景演出项目落地以来,曾经因残致贫的刘明祥成为第一批群众演员。演艺公司还在河流剧场附近为他建了房子和羊圈,每晚演出收入150元。后来,刘明祥还拉着儿子与妻子一起参演,家庭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与他一样,因演出而改变生活困境的贫困户就达200多名。根据家庭情况、劳动力状况等,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将贫困户划分为六大类,分类施策、各尽其能。让能生产的做旅游商品,让能从业的有旅游岗位,让能做工的去旅游工地,让能经营的干旅游业,让能手工的从事旅游文创,让能出租的享旅游红利。实现贫困户家家参与旅游、户户分享旅游成果。为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管理区成立了桃花源区富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桃花蜜中蜂养殖合作社、小陶家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擂茶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由合作社根据全区旅游扶贫产品清单,以订单生产形式委托贫困户生产农副产品,并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支持,对贫困户产品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将贫困户自产的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仅今年,富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收购了300余万元的农副产品,实现全区贫困户全覆盖,产生利润近2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贫困户公益岗位开发和特殊困难救助。将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向本地群众倾斜,500多名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桃花源的开发建设,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利用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鼓励有资源、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发展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既丰富了旅游业态,也为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白鳞洲村贫困户文华松贷款购置碾米机,村里为他提供经营场所开设碾米厂,不仅为岛上居民服务,所生产的大米还成为上岛游客抢购的畅销品,年增收1万多元。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了景区的导游、车船的司机、剧场的演员、旅游公司安保,平均年工资1万多元,成为了有稳定收入的“工薪族”。手巧的贫困户接受手工技艺专门培训,专攻草编、竹编等旅游文创手工产品。在去年桃花源农民丰收节暨稻草人文化艺术季活动中,组织贫困群众开展旅游手工艺品编织技能培训班,学员编织的500多个稻草人成品,通过桃花源旅游公司收购使用,人均增收800元。此外,还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大户等引领作用,流转贫困户闲置土地、农宅及宅基地等,贫困户既可以自主引进共享人投资,获得经营性收入,还可将土地、房屋等入股合作社开发,增加资源租赁等收入。其中,清江浦村打造的优质果桃基地,流转当地贫困户土地近200亩,每亩年分红近400元,并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老百姓既有土地出租收益,又有务工收入,30多户贫困家庭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五带”模式,锻造旅游扶贫增收链

9月4日上午,桃花源首届蔬菜采摘节开幕式暨小陶家的菜园子“3+1”产品模式发布会在桃仙岭街道白鳞洲村举行。往日静谧的“小陶家的菜园子”蔬菜基地,呈现出近千名游客齐聚的热闹景象。

在以前,白鳞洲村村民多以捕鱼为业,沅江禁捕后,不少渔民生活陷入困窘。作为沅江水系最大江心洲,白鳞洲土地肥沃、无工业污染,种植的蔬菜、瓜果品质优良。“小陶家的菜园子”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解决就业等方式增加群众收益,结合乡村旅游,用专柜、专供进行营销,把农产品做成“专品、精品”,带动本地乡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桃花源打造了清江浦果桃、五柳湖擂茶、汤家山皇菊、白鳞洲蔬菜、黄土坡湘莲等乡村旅游品牌。五柳湖村贫困户王志刚种植的高笋贴上了“小陶家的菜园子”标签,养殖的蜂蜜成为“桃花源里桃花蜜”,产品直接进入市城区超市展卖。一家人利用农闲时节编织的玩偶、风铃等成为景区的畅销文创产品,全家年增收过万元。

10月5日,桃花源首届农民丰收节暨民俗文化艺术节农产品展销会在桃花源古镇举行,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节目展演、乡村美食和手工编织,为双节假期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展销会上,桃仙岭街道五柳湖村贫困户吴运国家自产的柚子受到了游客的喜爱。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吴运国喜笑颜开:“桃花源的活动越吸引人,我家农产品就能卖得更快更好。”当然,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不仅帮助贫困户在旅游节会上卖产品,同时也在景区出入口、五柳小镇、桃花源古镇、游客中心等地开辟旅游扶贫农产品销售专区,在常德鲜达农业网点及长沙相关社区重点推介桃花源旅游扶贫产品,在汤家山、桃花源等村部定期开展旅游扶贫产品展销会,并逐步建立稳定的贫困户产品销售渠道,既为旅游扶贫宣传造势,又提升产品附加值。今年以来,组织各旅行社、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人士购买贫困户农产品,并设立消费扶贫专馆专柜专区,通过线上线下累计销售500多万元。除了利用旅游景区、龙头企业、特色品牌、旅游消费带动、多渠道帮贫困群众增加综合收入外,以汤家山村全省农宅改革试点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最大亮点。2018年12月26日,汤家山村在全省率先启动农宅改革,按“三权分置”将宅基地资格权由农户享有,使用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资者享有,使用权由村集体享有。这一天,村民向建香用闲置的旧屋与宅基地领到了全省第一本农宅“三权分置”使用权登记证,并将农宅委托租赁给归园居农宅合作社,每年获得租金6000多元。改革进行两年,红利正在释放。以归园居农宅合作社为平台,“合作社+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改革推进,开展餐饮、住宿、采摘等多种经营,鼓励有意愿的农户自主经营、有资源的农户委托租赁、有资格的农户集中流转。汤家山的特色民宿和农家乐逐渐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两年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也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桃花源的旅游扶贫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在千里沅江最美的拐角处,桃花源正演绎着无比动人的生活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