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助力 桃花源借“乡愁”之“势”谋旅游发展
为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湖南常德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借“乡愁”之“势”助力桃花源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并紧紧把握统战与旅游的结合点、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非公经济人士及党外人士在资源、智识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将“乡愁”这篇文章做实、做活、做精。
桃花源里觅“乡愁”
桃花源始于秦,见于晋,兴于唐,盛于宋。结合其漫长的历史,桃花源旅游度假区借助隐士文化、道教文化、工匠文化等既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更能呈现桃花源乡土文化的载体,围绕“乡愁”做文章、以打造“全球华人的心灵家园”为目标,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为桃花源的乡愁注入了更多、更新、更扎实的内容。2019年,桃花源镇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旅小镇,镇属的汤家山村是市委书记周德睿乡村振兴试点,也是2020年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另外,镇属的另外三个村(桃花源村、清江铺村、黄土坡村)也分别是市领导罗先东、李爱国、罗翠林的乡村振兴试点。
景区还对汤家山等4个村规划为乡村旅游的连片区域,启动农宅改革试点,对该区域进行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摸底,组建农宅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计划对流转的宅基地和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使得桃花源里的乡愁不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还可以驻留在农家餐饮店、乡居民宿,成为擂茶、农家小吃的味道,和清晨醒来窗外的鸟鸣。也可以说,桃花源景区周边乡村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这个振兴过程,就是把乡愁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过程。
化“愁”为“酬”见实效
从2014到2017年,桃花源耗资上百亿进行“升级”,对八大景区进行了系统新建和改造。此外,桃花源还聘请专业团队,打造了一台山水实景演出节目《桃花源记》,以秦溪为舞台背景,以寻找桃花源为主线,集结当地300多名村民参演,融入声光电、歌舞、戏曲等元素,演出大气磅礴,布景美轮美奂,故事引人入胜,成为国内第一台河流剧场,同时也成为脱贫项目的成功典范。
通过特色活动的策划举办来传播乡愁之韵、品味乡愁之美,也是桃花源创新实践的尝试。今年9月4日,桃花源首届蔬菜采摘节开幕式举行。众多游客纷纷涌入桃仙岭街道白鳞洲村,在这个风景宜人、民风淳朴、有着沅江水系最大江心洲之称的水上村落,大家尽情游览、观光、采摘优质无公害蔬菜,感受着最原汁原味的田园风情。活动既为销售农产品、带动本地乡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也借助将游客带入到充满乡愁的场景的方式来丰富游玩体验,进而使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更加深入人心。
2018年,桃花源景区共接待游客215.8万人次,其中购票人数122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1亿元;今年“五一”小长假,疫情的阴霾尚未彻底散尽,桃花源却逆市飘红,5月1日当天,全区旅游总人次2.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33.88万元,接待游客量位居全省第一。缠绵悱恻的“乡愁”转化成为了真金白银的“报酬”,回馈着从当地市委市政府到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上上下下齐心戮力的付出。
异“乡”同“愁”共发展
一千个景区,有一千种乡愁。桃花源在建设乡愁文化上,把握住了四个尊重:尊重自然少破坏、尊重原貌少拆旧、尊重历史少发挥。尊重个性少共性。以此抓住“个性”,促旅游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触发游客的对桃花源的独特乡愁。
目前,桃花源正处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全产业链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关键时间节点,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将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统战工作作用,以“旅游立区、产业兴区”为中心,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做活“乡愁”这篇文章,既是该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也必将为提升景点、景区的文化历史内涵,加强景区与游客的情感互动提供鲜活的案例和样本,对其他地区的旅游行业发展形成有益的示范和现实的启迪。(李宁)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