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的风景变成美好的“钱景”——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

2019-10-16 22:21 来源:区办公室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桃花源地处常德市西南部,总面积14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5万,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十大文化景区、全省十大文旅特色小镇等金字招牌。近年来,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立足资源优势,做活旅游文章,开展五个专项行动(即成立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增加扶贫公益性专岗,开展专门就业培训,设置扶贫产品展销专区,出台旅游扶贫专项奖补政策),着力推动旅游与扶贫精彩互动,着力增加贫困群众收益,让美丽的风景变成了美好的“钱景”。通过旅游扶贫,全区实现了“两个100%、两个60%和一个80%”,即贫困户100%参与旅游扶贫、群众满意度达到100%、直接从事旅游业的贫困人口达到60%、旅游帮扶脱贫贡献率超过60%;贫困人口旅游从业年收入近4000元,占贫困人口年可支配收入的近80%;建档立卡贫困户650户1976人已脱贫522户1654人,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4%。

        一、激活资源性收益,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桃花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景秀美,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我们将丰富的资源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千方百计激活历史文化、唤醒沉睡山林,将绿水青山变成了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1.依托核心景区做服务。将景区建设与百姓福祉紧密联系,让贫困群众分享景区发展成果和红利。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向当地群众倾斜,让老百姓获得更多承建收益和务工收益。发展过程中,尽可能雇佣本地人才、扶持本地经营者,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经营收益、管理收益。核心景区周边的五柳小镇、桃花源古镇、景区北门等地,90%以上的经营者都是当地群众,全区直接或间接为景区服务的人员近万人,其中贫困群众1000多人。

        2.围绕全域旅游做产业。充分发挥桃花源核心景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景区带动镇区、农区,着力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清江浦果桃、五柳湖擂茶、汤家山皇菊、白鳞洲蔬菜、黄土坡湘莲等特色品牌,四季有景点参观、有水果采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待游客、获得收益。比如,清江浦村打造的3000亩优质果桃基地,流转当地土地并吸纳群众就业,老百姓既有土地出租收益,又有务工收入,30多户贫困家庭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3.紧扣改革试点做创新。抓住汤家山村全省农宅改革试点契机,发放全省第一本农宅三权分置使用权证,大胆探索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办法、新路子。成立了归园居农宅合作社,发展入社农户20多家,开展餐饮、住宿、采摘等多种经营,两年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流转贫困户闲置农宅及宅基地,开发花溪谷等特色民宿,发展“旅游+民宿+休闲农业体验”模式,贫困户既可以自主建设,也可以引进共享人投资,获得经营性收入,还可将土地、房屋等入股合作社,增加资源租赁、就地务工等收入,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增收近千元。

        二、盘活财产性收益,变资金投入为群众收入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整合村集体累计资金、政府帮扶资金和贫困户闲余资金,通过参股龙头企业、村村合作、村企联手等多种形式,逐步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1.专业化运作。依托桃花源区富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桃花蜜中蜂养殖合作社、小陶家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擂茶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委托帮扶、直接帮扶、股份合作等形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实现了贫困户利益联接全覆盖。五柳湖村贫困户王志刚加入多个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红薯被直接收购,制作成红薯粉、红薯片等,成为了畅销品,高笋贴上“小陶家的菜园子”标签在市城区各超市展卖,全家年增收过万元。

        2.市场化帮扶。采取企业委托帮扶等方式,将财政扶贫资金注入桃花山泉、嫣然茶业和源古茶业等公司,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贫困群众的入股股金,构建企业与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让贫困户与企业共发展、同受益。以桃花山泉公司为例,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共投入50多万入股,每销售一瓶桃花山泉矿泉水,都将为贫困户捐献1毛钱,不仅大幅增加了产品销量,每年还可为贫困群众增收30多万元。

        3.制度化支撑。先后出台了《桃花源产业扶贫扶持奖补暂行办法》和《旅游扶贫奖补办法》,利用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以奖代投,对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分别实施奖补,对吸纳贫困户就业务工6个月以上的企业给予奖补,对合作社和大户开辟扶贫产品销售专柜、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的给予补助,对贫困户发展生产、创业就业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和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了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

        三、搞活参与性收益,变旅游线路为致富门路

        充分发挥旅游线路优势,让贫困群众充分参与旅游发展,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点燃了生活热情,激发了内生动力,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户,有的成为了河流剧场的演员,有的成为了文创产品的工匠,还有的成为了桃花源里的创业者。

        1.专岗促增收。根据全区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对接市文旅投、桃花源古镇、山水演艺等企业,合理设置保洁、保安、群众演员等就业岗位;在菊花、果桃、稻虾、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聘请贫困劳动力务工;对接民宿、餐饮等旅游产业,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务工人员,累计提供扶贫专岗近200个,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山水演艺先后招聘贫困户100多名参加每晚的演出,还有贫困群众的牛、羊、鸬鹚等也成为了动物演员,既兼顾了农业生产又获得了工资收入。

        2.专训促增收。因户施策开展贫困劳动力专门就业培训,制定了详细的就业创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班,提升就业本领。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演员岗前培训、草编、竹编等手工艺品及花卉种植等培训,受训贫困人员120多人。在桃花源农民丰收节暨稻草人文化艺术季活动中,组织贫困群众开展旅游手工艺品编织技能培训班,学员编织的500多个稻草人成品,通过桃花源旅游公司收购使用,人均增收800元。

        3.积分促增收。实现爱心积分超市设置全覆盖,将结对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兑换成群众生活的日常用品,贫困群众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好人好事、公益劳动、支持村居工作等方式换取积分,非贫困户参与村里的人居环境以及中心工作也可以发放积分,无劳动能力的定期给予一定积分,既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破除了“等靠要”思想,又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提升了广大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四、放活消费性收益,变绵绵客源为滚滚财源

        目前,全区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我们不断增加旅游消费的品种和类型,既让游客有看头、有说头,又让游客有玩头、有买头,将绵绵客源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滚滚财源。

        1.开发文创产品增加消费选择。充分挖掘桃花源文化特色,开发文创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增加游客的消费选择。通过举办擂茶文化节暨擂王争霸赛、首届乡村文创大赛等活动,围绕桃源石雕、桃源刺绣、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和擂茶、米粉等非遗民间美食,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通过购买服务和招商引资,引入专业团队常驻桃花源,专门从事文创开发,设计了陶小桃、雀喜喜等专门IP形象;与世园会、桃花节等大型活动紧密结合,针对性开发文创商品,进一步扩大桃花源影响。去年以来,已累计开发2000多件文创产品投入市场,大大丰富了游客的购物选择。

        2.设立展销专区扩大消费渠道。对贫困户产品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在景区出入口、五柳小镇、桃花源古镇、游客中心等地开辟旅游扶贫农产品销售专区10余个,展销贫困户自产的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在常德鲜达农业网点及长沙相关社区重点推介桃花源旅游扶贫产品;在汤家山、桃花源等村部定期开展旅游扶贫产品展销会。建立了稳定的贫困户产品销售渠道,既为旅游扶贫宣传造势,又提升产品附加值,达到增收致富目的。开展全区性消费扶贫活动,组织各单位及社会人士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累计消费50多万元。

        3.开展旅游活动丰富消费体验。依托乡村旅游资源,结合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举办了“送客入村”“水上集市”等活动,带火了乡村旅游。6月在清江铺村举行了旅游扶贫“送客入村”启动仪式,与湖南省中国旅行社签订了旅游扶贫“送客入村”协议,当日入村游客超过1000人,贫困户自产果桃销售一空;在桃花源村成立全市第一家乡村旅行社,培养贫困户成为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既壮大了旅游队伍,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