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的是才学,而不是出身”——湖南两位选调生的经历

2015-03-25 09:4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湘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虹雨 李欣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选拔人才只唯‘985’‘211’的做法不利于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党委书记李进说,“人的品格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李进2004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作为省委选调生派到芦荻山乡。那时,乡镇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新坡桥集镇路段,人流量大,路况破损严重。“毕业那年,我放弃留校,走进省选调生的队伍,来到了乡村。”李进说,“选调生要求是学生干部、党员,我开始还不明白为什么设置这个条件。后来我明白了,选调生的工作主要是在基层农村,服务对象是普通老百姓,要求是学生干部,因为基层工作需要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是党员,因为基层工作更需要有担当、能奉献。”

  “来到农村,意味着我们要从头开始学,从生活中学,从农民中学,从矛盾中学,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李进脚踏实地干起来,他走访全乡21个村,两个社区和一个渔场,发现生活困难群众比较多,于是将工作关注点放在民生上,建立相关走访机制,帮助困难户。

  在基层磨砺11年,李进成熟了,芦荻山乡也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以蔬菜为特色的明星村。提起这位书生书记,菜农郭爱兵竖起了大拇指,“以前没路灯,早上3点多送菜进城看不清楚,骑三轮车要空出一只手来打手电筒,相当危险,我在新坡墟场附近就摔过两次。书记来了后,路灯亮了,骑车送菜安全多了。”

  “作为省委选调生,与‘高学历’‘名校生’等要素相比,‘责任感’‘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更加重要。优秀的大学生首先要有在基层工作的决心和勇气,这与学校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李进告诉记者。

  读了光明日报的报道,曾经的省委选调生周唐皇很惊讶。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2009年,我毕业于一所很普通的高校。当年报考省委选调生时,没有遇见名校门槛,不管来自哪所大学,大家都是平等竞争。”

  在大学里,周唐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校三好标兵、“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当年,周唐皇被派往湖南省安乡县安丰乡政府工作,先后担任安丰乡计生办统计员、党政办副主任、团委书记、妇联主席等职务。2010年,她参加统一公开考试,成为安乡县黄山头镇副镇长。

  “我觉得,选拔选调生,是选人才,而不是选学校。大家拼的应该是真才实学,而不是所谓出身。只有‘985’‘211’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参与竞争,是一种制度上的不公平。”周唐皇如是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