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海绵体城市再造现代桃花源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有内涝。以前我们这里是臭水沟,污水浓度高的时候,鱼就死成一片,周边的房子都卖不出去,臭烘烘的没有愿意住。”站在常德江北城区中心位置的船码头边,常德市公共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回忆,以前每逢下雨老城区便积水成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就直排穿紫河。
一条穿紫河,如腰带环抱常德城,连通柳叶湖,下游入沅江。多水的美丽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誉,但多年以来,“水”成了城市管理者的心头之患。
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我们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机器人下到地下管网拍照,发现地下管网都是混的,地下管网是一个网状,一个点混了,就都混了。还有很多管是50、70年代,坏的坏,塌的塌。全国都是这个问题。
为了治水,常德市政府、住建局等部门多次组织专家研究。2004年,研究水资源管理多年的德裔华人彭赤焰回到家乡常德,臭气熏天的穿紫河引起了他的兴趣。
彭赤焰:拿一个碗倒上水,以前我们的排水系统就是一个单纯的排水,下完雨,水就走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在碗上放一个海绵然后再倒水,这就会出现细水长流,水会被净化之后再缓慢地流到河道里,洪峰减少了,然后降水之后很长时间城市里面依然有水,微气候得到改善,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的。
“海绵城市”的设想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抓住雨水,让其下渗、滞留;用河边的生态滤池、湿地,过滤雨污水,净化水体。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充等。
2005年,常德市与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向欧盟申请并获批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环境对话项目”,并逐步推动了110个相关项目建设。挨着污水排口的穿紫河船码头,最早开始了试点,已经完成了机埠改造、地下沉淀调蓄池等项目建设。河边的生态滤池占地9000多平米,景观如同湿地公园,植被下面是用石头、砂砾按照比例搭配构成的过滤层。从地下调蓄池满溢出来的污水和雨水,经过沉淀和绿地沟渠的引导,再经过这片生态滤池的调蓄和净化,水量很“温柔”,水质很干净。
彭赤焰:我们全部做了监测,进去的时候污水cod化学需氧量是150几,排出去的污水cod二十几,达到我们国家最优良的标准,150是捂着鼻子走,30是可以游泳。
据介绍,经过前期建设,江北城区防洪水平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的标准,市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了86%,应对强降雨峰值能力显著提升。
彭赤焰:没水的时候,这些大大小小池子里的水都可以补充河流,这些河流都打造成亲水的。河对面楼上的人,可以打着赤脚从楼下一直走到河里去。让我们常德城市变成名副其实的水城。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