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2021-12-13 09:12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相关情况。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秦海翔,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刘焕鑫介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接续推进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编制了《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是指导“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文件。

坚持问题导向,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据刘焕鑫介绍,一是整治工作全面推开,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二是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三是农民环境卫生观念显著提升,参与整治积极性逐步增强。通过政策宣讲、培训宣传等,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可以改善村庄环境,还有利于促进卫生健康。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区域进展不平衡、技术支撑不到位、农民参与不充分、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刘焕鑫说。

他介绍,对比三年行动方案,新一轮《行动方案》在总体目标上,从推动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持为农民而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在重点任务上,从全面推开向整体提升迈进。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为重点,巩固拓展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在保障措施上,从探索建立机制向促进长治长效深化。更加突出机制建设,强调完善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更加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强调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激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小厕所,大民生。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但改厕过程中,一些地方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创新跟不上、推动方式简单化、发动农民不充分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

李伟国介绍,对存在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督促地方整改。通过实地调研、问题随手拍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线索,及时转送地方核查整改。二是组织摸排整改。今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对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进行拉网式排查,到10月底各地摸排工作基本结束。三是加强工作部署。今年先后组织召开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强调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切实纠正农村改厕中存在的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四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等方式,赴10多个省份督促推进问题摸排整改,派出专家服务团赴中西部17个省份和兵团开展专项技术服务。

李伟国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农村改厕工作要按照《行动方案》部署,求好不求快、务实推进。一是抓好模式选择和质量管控。科学选择技术模式,按标准规范推进改厕,严把农村改厕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将运行使用效果和群众满意度纳入验收指标。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厘清政府和农民的责任,户内的厕具、厕屋等以农民自建自购为主,户外的粪污收集处理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以政府扶持为主建设,切实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农民参与不够的实施机制。注重教育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和管护卫生厕所,让他们愿用、会用、爱用。三是统筹做好前端和后端。前端即加强农村改厕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宣传发动等工作,后端解决好厕所粪污去向问题,协同推进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探索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稳步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还农村一片碧水青山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该怎么干?

秦海翔在发布会上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贯彻落实《行动方案》部署,配合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同时继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完善设施设备,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水平。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尚未覆盖的地区,尽快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已经实现全覆盖的地区,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加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升设施设备的运行水平。积极探索小型化、分散化的垃圾处理模式,推动解决偏远地区农村垃圾处理的技术难题。二是强化运行管理,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指导和督促地方执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切实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施运行维护,推行运行管护市场化。引入第三方机构和信息化手段,强化日常监督和检查,保障收运处置体系稳定运行。三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动员农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着吨水投资成本高、管网建设难度大、运维保障不足等等实际问题。”苏克敬介绍,“十四五”期间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分区分类推进治理。坚持规划先行,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实事求是确定治理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区域,优先治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要战略区域。重点整治水源保护区和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加强技术帮扶,指导各地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督促长效管理,推动地方落实主体责任,整县推进、城乡统筹,强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并重。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发挥村民在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开展试点,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运行管护机制不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吴晓介绍,《行动方案》提出了要建管用并重、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着力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确保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具体而言,《行动方案》主要突出三方面举措。一是明确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的归属,合理确定管护主体。二是完善制度,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地方立法,健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三是保障经费。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法探索实行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看似是一个单项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刘焕鑫表示,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推动实现乡村宜居宜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总而言之,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可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我们将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全力以赴抓好《行动方案》落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他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