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活了生产 治好了生态 治美了生活
过去的“废弃塘”,经过“芳塘”工程治理污水后,如今水清岸美,变身为造福百姓的“产业塘”;曾经垃圾满地,蚊蝇满天,通过“垃圾治理”行动,村庄生态品味大大提升;以前是旱厕,如今改成冲水马桶,经过“治厕”,群众生活品质得以提高。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湖南省汉寿县武峰村,只见池水碧绿,紫薇飘香,老百姓脸上写满了幸福。
“‘三治’治活了生产、治好了生态、治美了生活!”武峰村党总支书记陈远明感叹不已。
近3年来,武峰村举全村之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好污水、垃圾、厕所治理三大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市民常走,客人常来”的初衷。先后获得常德市美丽乡村、湖南省“人居环境改善最明显村庄”、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实施“芳塘”工程
武峰村地处汉寿县北面,是典型的丘陵村落,长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5.83平方公里,有18个村民小组556户2077人。小(2)型水库3座、山塘48个,其中5亩以上16个。
曾经的山塘,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大小山塘变成了污水蓄积池、畜粪堆积池、污泥填塞池,村民怨声载道、一筹莫展。
为逐步恢复其生产功能、水利功能、生活功能,武峰村因塘制宜,实施污水治理“芳塘工程”,使每个塘都代表一种风格、一种景观、一种生活方式。
“要把‘臭水塘’变成‘清水塘’,首要的任务是引进活水。”陈远明告诉记者,“我们坚持‘开源节流’方针,当自然补水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人工方式对山塘补水整治。”近3年来,村里投资53万元、投工1.5万个、投入机械动力8万千瓦,先在附近找水源,把水引进山塘变活水;再通过在排水口建设人工湿地,利用天然植物对污水进行净化;还施以渠道清淤、植物活水,建设“生态排水沟+微型湿地”的简易治污设施,使塘水变成活水,水面浮藻消失,水质也大为好转。
把“污泥塘”变成“水利塘”是武峰整治山塘的第二步目标。该村开展检测水质、清除污泥、清理障碍物、拆除违建、处理驳岸、水体护坡等整治工作,使山塘重启排灌调蓄功能。2020年,出动挖掘机10台次、村民200余名,对山塘进行大整治,共清理淤泥1600多立方米,使水塘加深1.5米,蓄水量明显增加,有效防范了多雨季节的洪涝灾害。今年春季雨水偏多,全村40口山塘由于“空腹”待蓄,使得全村早稻生产免受内涝侵袭,早稻亩产达430公斤,比去年增加83公斤,增长19.33%。
把“废弃塘”变成“产业塘”是武峰整治山塘的最终目标。即采用岸边种植草皮、水中种植荷花等既具有景观属性又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方式,恢复水体水质,营造美丽的山塘景观。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来武峰兴业。
武峰山水上乐园总经理李祥利高兴地对记者说:“我考察很多地方,决定在武峰村建水上乐园,就是看中这里的山塘环境优、水质好。”2019年,李祥利投资300万元,在九组嵇家垱山塘新建水上乐园,占地25亩,每年接待游客1.3万人,年收益达65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花果山休闲馆、武峰山休闲农庄、老屋井休闲公园、月亮湾休闲公园、三元亭休闲公园等休闲垂钓、餐饮旅游产业都是倚塘而建、傍塘生辉、依塘生财。
治理“垃圾围村”
“过去俺村里的池塘、洼地、沟渠垃圾堆成山,房前屋后的树荫下塑料袋、纸屑、果壳散发,鸡鸭鹅粪便布满马路、草丛等地,没人清扫,一靠风刮、二靠蒸发。现在好了,出门就是水泥路,村里栽了风景树、田地不见垃圾堆,路灯用上太阳能,做饭使上液化气。”武峰10组73岁村民翟昌德对治理垃圾改造环境十分满意。
从2018年起,武峰村开启“234”治理垃圾行动,解决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样治理”的难题,使垃圾围村得到有效治理,美丽乡村绽放新颜。
建强两支队伍,解决谁来治理的问题。由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老教师、老军人组建成村级卫生协会,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组建村级环卫中队,由党员任中队长,聘请15名专职环卫人员,负责环保宣传,村主支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养护等。
开展“三清”行动,突出难点重点治理。清洁家园,全面清理村主支道、集贸市场、沟渠内积存的生产生活垃圾,农户房前屋后“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实行“户集、村收、乡中转、县处理”,达到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清洁田园,对生产废弃物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行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禁止使用高毒、高残农药,推行化肥减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清洁能源,大力推广“气代煤”和“电代煤”等清洁能源模式,全村90%的农户用上液化气。
健全四项机制,解决怎样长效治理的问题。通过开展“卫生清洁户”“十星级文明户”“秀美庭院”评比活动,对获奖户院予以授牌(匾)、奖励500元;每月对保洁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列出存在的问题,促其整改;采取全科式督导、点穴式督导、交叉式督导等方式,督导村民小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村民“三度”(知晓度、满意度、支持度)和重点治理推进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积分制和典型示范,激励村民落实“门前三包”,将垃圾整治工作抓常、抓细,实现常态化长效管理。
推进厕所革命
如今,武峰村1组村民蔡新顺家中的厕所焕然一新,不仅改出两间厕所,安装了蹲便器和水箱,还贴了地砖和墙面砖。“以前家里的旱厕是‘一口缸、两块板、冬天冷、夏天臭’,现在有了坐厕,既方便舒适又干净整洁,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谈及改厕感受,这位老农民嘴角上扬。
近两年来,武峰村花大力气推进厕所革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使小厕所成为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的“加分项”。村里成立了厕所革命推进领导小组,实行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完善村、组、巷、户网格化管理体系,围绕“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能安全过冬、造价可控、维护方便、群众认可”的基本条件,一户一策制定改厕工作方案,优化改造技术,为农户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改厕模式。
为加大推进厕所革命力度,武峰村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实地参观、上门走访、入户调查、召开村民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厕所改革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改厕、爱护公厕、文明如厕。日常管护坚持以农户自管为主,乡村管护为辅,鼓励农户自行清运卫生厕所粪液,并将粪渣粪液资源化利用,确保维护规范化、清运日常化,利用无害化。
2019年,先后有186户农户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率先进行55分体式玻璃钢三格化粪池改造,占全村总数的33.5%。截至今年6月底,剩余的170户旱厕改造完毕,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
小厕所蕴含大民生。在户厕改造提升中,武峰全面把控改厕质量,明确厕具质量标准,严格选择供货商,对每批厕具进行质量抽检,并协调厕具供应商及时为农户提供售后服务。强化对化粪池组装、基坑开挖、厕屋建设、化粪池回填等全过程监管,实施规范化改造,清单化管理,确保改厕材料安全、设施安全、施工安全。
截至今年6月底,全村556户户厕改造后,无一例质量投诉,真正达到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效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