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盘村第一书记邹斌:产业脱贫不返贫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望无垠的稻田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10月10日,驱车行驶在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镇金盘村的村道上,记者的头一个感觉就是:干净。连日来的绵绵阴雨误了部分中稻收割户的农时,天一放晴,村里很多禾场上都晒起了谷子,秋阳下,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怡人风光。
2017年6月底,供职于桃花源中心医院的邹斌,和扶贫工作队进驻到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这样一位退伍军人,3年来,以扶贫为己任,信念如磐,组织群众改善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上洇染出产业扶贫的亮丽底色。
扮靓村容 奏响美丽乡村新乐章
金盘村位于桃花源风景区西南8公里处,从杭瑞高速下来往南行驶约10分钟就驶入了村子。邹斌刚来时,村部办公环境简陋;通组公路崎岖难行;稻田间、河堤上的白色垃圾随处可见;灌溉主沟渠不是坍塌就是“肠梗阻”;冬夏用电高峰,稍微偏远的农户家连电饭煲也用不了;少数农户住在山坳里的危房中,交通闭塞,喝不上放心水。村穷志短,落后的村貌抑制了人们的想象。邹斌看在眼里,却没有停留在一筹莫展的焦灼中。他和工作队协调组组长倪跃忠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结合群众们的诉求和心愿,很快绘制了一张规划蓝图,找后盾单位要了支持后,又排出了时间表。打那以后,这位身材五短的“第一书记”撸起袖子再也闲不下来。提起邹斌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为村里办成的实事,村支书陈晓萍面带感激的微笑向记者掰起手指头:修路,近10公里通组通户道路全部硬化。
现在的金盘村,从村到组再到农户,出行通畅,满眼翠绿,十步一景。投资200多万元,清淤硬化了两条共3公里的灌溉主渠,解除了全村5个种粮大户们的后顾之忧。电改,投入100多万元,在扩容8台原有变压器的基础上,新增5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保证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不用愁。供水,投入6万元改造延伸自来水供水管网,解决了楠竹山等三个村民小组安全饮水,受益人口350人。与此同时,投入90万元新建起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群众办事不出村。眼下的金盘村,已经产生了华丽蝶变,新居鳞次栉比,秸秆不烧了,田间地头没有垃圾了,家家户户有垃圾桶,还搞门前三包、卫生评比,居民的卫生意识高多了,每逢华灯初上时,附近的农家大婶就会在新落成的村部前坪跳起广场舞。精准扶贫 让政策红利惠及每一户 金盘村有持证残疾人1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99人,低保户10户15人,五保户、重残户、优抚、风瘫、计生特扶、社会兜底共141人。在驻村伊始的邹斌心里,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年66岁的陈志兵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住在漏雨的三间小平房里,多年前因病毒性结膜炎致左眼失明,老婆去年离世,尚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5年前儿媳妇患上尿毒症,一个孙女还在读职中。邹斌进村后,立马给陈志兵的儿媳妇联系大病救助,帮其孙女申请教育助学,而后又帮助其儿子联系就业门路,到附近县城一家小区当保安。眼下,儿媳妇的透析费基本上由国家承担,孙女一年有两千多元的学费补助,儿子一个月也能挣上两三千块,陈志兵还能享受到村里的产业分红,翻新后的几间平房,盖上了水泥瓦、贴上了瓷砖,茅厕也换了卫浴冲水设备,一家子生活明显改善。2018年,一次走访过程中,邹斌发现贫困户吴立昌经常上山挖野葛,再通过加工制作成葛粉,但由于一直在农村务农,没什么外出经历,也不会使用智能机等电子产品,导致葛粉囤积在家中,卖不出去。邹斌了解情况后,立即通过微信朋友圈、自媒体等途径帮其售卖葛粉。截止到目前,共计帮其售卖葛粉及农副产品1.2万元。
就这样,邹斌当起了“贴心人”,和村干部一道,依托后盾单位桃花源中心医院,给每个贫困户安排了一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采取一户一策,把帮扶落到了实处。三年来,为15户改造了危房,6户实施了异地搬迁;29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教育助学,1名贫困学生得到了“雨露计划”的资助。今年,对因新冠疫情影响贫困人口未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返村回流的问题,组织专人加强回流监测和定期摸排,对返村回流暂未就业人员实施“一户一策”就业帮扶,38名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就业。
产业助跑 打造脱贫振兴“主引擎”
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金盘村水田多,山地少,典型的丘陵地貌特别适合养鱼、种植果木花卉。在邹斌进村扶贫之前,时有田土被抛荒。2017年底,邹斌和村支两委发动农户开辟鱼塘,栽种果木,力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邹斌认为,治贫也要讲求可持续效应,否则脱了贫又会返贫。从2017年开始,该村产业园在开展鱼塘养殖的同时,先后引种了春橙、沃柑、蓝莓、黄桃等果木,种上了紫薇和黄金葛,前后投入30多万元,并争取扶贫后盾单位15万元的资金,形成了“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帮扶模式。目前该村整个产业园鱼塘养殖规模20多亩,果木花卉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在该村生态产业园记者看到,伴着和煦的秋阳,几个村民分组在园里劳动:给园区小路铺石子、为果树剪枝、为紫薇除草——他们精心打理着一个个绿色板块。今年42岁的易友云是该村的贫困户,也是这里的“长工”,由于双腿常年患有内风湿,不能干重活,她平时就在产业园帮着锄草,现在光靠产业园,她就有三份收入:她在这里的工钱、产业园收益金分红和土地流转金。
望着满园的翠绿,邹斌告诉记者,眼下产业园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不久前,村里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首笔200元的产业分红,“尽管分红还不多,但是大家看到了希望,只有利长远,才不会返贫。”邹斌说,下一步,产业园将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再过两三年,全村每年的鱼塘、果木、药材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届时贫困户通过产业园提供务工机会、效益分红等途径,稳步增收,钱袋子越来越鼓,家境将由贫困变成小康。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