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朝着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奋力前行

2020-11-26 09:18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利飞 曹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踏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湖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11月23日,嘉禾县园艺场,车辆行驶在秀美的乡道上。初冬时节,该县园艺场路段两旁茂密的梧桐、水杉、五角枫等树叶逐渐变黄,美不胜收。近年,嘉禾县创新农村公路养护理念,积极打造生态路景,使农村公路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黄春涛 摄)

短途旅行、周末踏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既有3座省级森林公园“支撑”起来的绝美自然风景,也有左宗棠墓、万古桥等积淀厚重的历史古迹;行在途中,还能偶遇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意外惊喜。

保护绿心,规划先行。

10月27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暂行办法》通知。《办法》将绿心地区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分别明确了各个区域内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和开发需遵守的原则。如禁止开发区内,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当地村民住宅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

“明令禁止一些行为的同时,加强生态廊道、滨水岸带、湿地公园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局局长覃佐彦介绍,除绿心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外,我省初步完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等特定区域规划,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等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也即将展开。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放在第一位,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因“半条被子”故事享誉全国,村内景致旖旎,背后凝聚着一群规划设计人员的心血。

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傅立德介绍,2016年11月,规划设计团队决定依托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古色村落“三色”资源,发展沙洲村旅游休闲产业。规划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保护古村风貌、改善村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

经规划建设后,沙洲村红色旅游风生水起。2019年,沙洲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4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三个核心维度,即“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已深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师心中。“建设好每一个维度,才能既提升城市圈的竞争力,又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构建起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覃佐彦说。

(晚霞映照下的道县潇水河,一条渔船从浮桥边驶过。近年,该县全力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境内大气、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何红福 摄)

原来尘土飞扬的道路进行了硬化,路旁种上了树,边坡铺上了草;沿路一侧修建了雨水收集沟和沉淀池,大片损毁的山体正在进行复绿……在被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曝光1个多月后,衡南县长鸿矿业鸿发采石场完全变了样,当地村民纷纷点赞。

今年9月以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陆续进驻14个市州,通过问题交办、信访件办理和严肃责任追究,倒逼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当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当作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的重要举措来抓。”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说。

“十三五”期间,湖南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作出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坚决打赢“环境治理战役”。“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

湘江保护与治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长江岸线湖南段专项整治……以“铁腕”治“顽疾”,动“真格”啃“硬骨头”,“硬仗”一场接一场,久久为功。

全省统一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已连续进行4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整改等任务有序推进。截至10月底,今年“夏季攻势”7大类1501项任务已完成1228项,完成率81.8%。

整治有力,河清水净。今年1至9月,全省地表水345个监测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占95.9%;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质均为优。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为100%。

防治得当,蓝天“常驻”。1至9月,全省14个市州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5.3%,同比上升10.4%,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

增绿护绿,我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9.9%,位居全国前列。

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强化全方位生态保护,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让湖南的生态家底愈加厚重。

(常德市穿紫河畔,风景如画。近年,该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对穿紫河进行全流域治理,并基于河流整治进行旅游开发,成效显著。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小雪时节,站在株洲清水塘霞湾港入江口,冷风清冽,江水如碧,堤岸整洁。

霞湾港是清水塘老工业区废水流向湘江的主要通道。这里曾经污染严重,江水五颜六色。

2013年,株洲市壮士断腕,剔除污染落后产能,发力绿色增长。

企业转移实现“凤凰涅槃”。最早搬出的旗滨玻璃在醴陵建成花园式厂房,仅一条生产线产值就超过老厂;株冶集团新项目没有一个废水外排口,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产业转型迈向绿色发展,株洲堪称湖南缩影。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扶持轨道交通装备、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注重提质提效,企业效益“升”上去了,能源资源消耗量却“降”下来了。

曾被视为耗能“大户”的钢厂,如今能将炼钢产生的余气、余热、余压“吃干榨尽”,完全实现内部循环利用。华菱湘钢能源环保部能源综合主管谢其湘告诉记者,湘钢通过全员、全流程、全方位节能降耗,预计今年企业吨钢综合能耗489公斤标煤,同比下降3.5%;自发电量预计较去年净增2.98亿千瓦时,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1.82亿元。

放眼全省,企业低碳发展、产业绿色转型已然成势。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超过5%,累计下降20%以上,累计节约标煤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直接节约能源成本约150亿元。

绿色生活方式,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近日举行的2020湖南绿色循环日活动上,许多家庭将旧书、纸箱、矿泉水瓶等兑换成绿色产品,实现“变废为宝”。

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升级,加速了全省各地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

10月13日晚,央视新闻《夜游中国》直播了夜游穿紫河。这条横穿常德市中心城区的河流,经过大力整治,由“臭水沟”变身“绿腰带”,常德中心城区市民的居住环境及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省各地城区的供水提质、污水处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驶入“快车道”,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每年有超过13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末已达57.22%。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则在细枝末节扮靓着湖南的颜值。

扫除“脏乱差”,宁乡市陈家桥村舒展了省级美丽乡村的“眉头”;

挥别“垃圾村”,长沙县春华山村成了垃圾分类减量的“里手”;

摘掉“牌王村”的帽子,浏阳市书香村再续“耕读传家”的墨香……

我省乡村正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参与采写:陈淦璋 刘勇)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11月25日0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