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丨爱情小镇 “如意”瑶家

2020-09-03 09:44 来源:新湖南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尹虹 黄柳英

通讯员 蒋思学

群山绕如屏,碧水漾似歌。

8月29日至30日,记者走访建成不到3年、声名鹊起的“中国爱情小镇”——江华瑶族自治县新水口镇,找寻“如意”人的身影。

“如意社区由老水口镇山马村、高滩村、大车洞村合并而成,共有455户1703人,曾经75%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面脱贫。因为涔天河水库蓄水扩建,95%的村民搬离故土成了‘镇民’,其中到新水口镇的有329户。”

如意社区党总支书记、黝黑敦实的廖江勇是此行向导。他对社区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几乎认识散居在镇上2657栋房屋组成的全国最大瑶族建筑集群中的每一个“如意”人。

总共4层楼、层层宽敞通透的如意社区扶贫工厂,是“如意”人就近就业的“重地”。

“我们可以看妈妈上班,但不会影响她们!”12岁男孩何毅和一群小伙伴喜欢在扶贫工厂内外穿梭,脸上挂着合不拢嘴的笑。他读小学三年级时随在外打工的父母返乡,觉得镇上什么都“很好”。

扶贫工厂内,妈妈们清晨7时不到就在岗位上忙开了。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不大、每月三四千元工资从不拖欠,她们很满意家门口的工作。

“立鸿鹄志,成栋梁才”。最让妈妈们称心的是,在社区扶贫后盾单位湖南省委宣传部倡导支持下,工厂一楼设了子弟托管中心。

这段时间值守托管中心的是19岁的衡阳师院学生盘生敏。“去年是聘请,一月1200元。今年是纯公益,我想为家乡的弟弟妹妹尽一份心!”小盘家曾是社区贫困户。暑假在镇上水街民族服装店打工两个月,赚得近3000元,感恩图报的她,不肯再要托管中心的薪酬。

“二本以上去年4个,今年5个,其中有一个‘985’!” “如意”子弟的高考录取消息让社区干部和驻社区扶贫工作队队员乐开了花,“扶好智和志,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985”刘琼此时正在长沙益禾堂奶茶店打工。以文科629分考取湖南大学经贸学院的她和记者电话聊开了,话语轻柔谦和却充满自信。今年4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宏森曾到她家走访慰问,当晚到县城沱江镇时又专门找到她,为她加油鼓劲。“张伯伯轻轻握着我的手,他的手好温暖啊!”有望获得普惠政策奖励和助学金总计超万元的刘琼,立志“读完本科读硕博,要做高水平人才”。

“政策这么好,我们要攒劲做大做强!”努力创业的“如意”人也是棒棒的:56岁的李军承包65亩地种秋葵、豆角、南瓜等,他与如意湘传农副产品深加工厂签订了供货合同,今年收入可超20万元;39岁的余咏婷与人合办辉胜电子公司,产品远销中东、南美……

“家家住着好房子,不愁吃穿,还要有精神财富,尤其不能让瑶族文化失传!”原大车洞村老支书、70多岁的廖继理是如意社区原生态长鼓舞领头人。他召集二十几个“有些功底”的中老年“如意”人,晚饭后到灵犀广场排练长鼓舞。大家练得忒认真,说是要在9月3日,让北京来的教授看到原汁原味的长鼓舞。

8月30日一早,水口镇中心小学开学报到。一群学生身着瑶族班服,在宽阔塑胶操场上温习课间操——长鼓舞。其中12岁小“学霸”李心怡的爸爸就是晚上在广场练舞的李永茂。

哪代人跳得更美?“今年底就可以同台PK啦!”扶贫工作队员告诉记者,投资近700万元、正在建设的如意社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农产品精加工车间,专门设了乡村小舞台。

而在记者心中,无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在暖暖爱意照拂下逐梦前行的“如意”人,笑靥都是那么美而动人。

■记者手记

合力下足“绣花功”

尹虹 黄柳英

有一种兄弟情、战友缘,叫做爱说对方的“难”与“好”。

“在精准扶贫中,乡镇、社区干部是‘万金油’‘千斤顶’‘出气筒’,付出最多,成绩辉煌。”这是省委宣传部驻如意社区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心声。

“2018年初省委宣传部进驻扶贫时,如意社区还是深度贫困区。正因为后盾单位用心细、计谋多、行动快,有一支‘对社情、民情、扶贫政策最熟悉的工作队’,社区才得以快速脱贫、日新月异。”水口镇、如意社区干部传递了群众的感激之情。

如何让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从愁眉苦脸变得笑逐颜开?工作队与当地干部的看法高度一致,就是合力下足“绣花功”,做破解群众痛点、难点、疑点的专家,“问题破解得越多,越有成就感”。

“如何尽快打响‘脆美瑶都’品牌,让果蔬脆产销两旺?”这不,食堂中饭,又吃成了破解问题专项会议。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9月2日0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