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丨山外世界“班班通”
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丨山外世界“班班通”
8月28日,新邵县龙溪铺镇卓笔村,碧绿的库水、葱郁的植被、金黄的田野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文
见习记者 昌小英
通讯员 肖斌辉 胡金国
倚靠天龙山,毗邻下源水库,山水环绕的新邵县龙溪铺镇卓笔村宁静而秀美。
长久以来,由于山高路远,自然条件差,村民文化素质低,卓笔村落下“贫根”,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以求温饱。
8月28日下午,秋风送爽,卓笔完小的操场上,笑语欢声。20多名学生聚到一起,打篮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玩得正起劲。
经过近一年的提质改造,卓笔完小焕然一新。教室内外整体翻新,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捐建了多媒体电脑教室。孩子们闲暇时,就会到学校学习和玩耍。
“学校开通‘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后,我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小学生吴佳芸介绍,同学们每周还可以到学校多媒体电脑室上课,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还可以跟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
“搭帮帮扶工作队的老师,让孩子们学到新知识,生活平添了许多欢乐。”说起近两年的变化,村民李丽容颇有感触。李丽容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家里6个孩子上学,每年光上学费用和生活费就要三四万元,全靠丈夫在外打工勉强维持。
在支教老师的帮助下,她在卓笔完小读书的四女儿成绩稳步提升,2019年跃升班级前三名,领到陈晓红院士奖学金。从女儿手中接过奖学金的那一刻,李丽容下定决心,要好好工作,培养孩子读好书。
现在,她每天早出晚归,到离家10多里外的三联峒景区务工,一个月增收1000多元。“只要孩子想读书,读到哪,我就供到哪!”李丽容斩钉截铁地说。
扶贫先扶智,要想彻底改变卓笔村的落后面貌,斩断“贫根”,教育扶贫是关键。2018年3月,湖南工商大学帮扶工作队驻村后,将教育扶贫摆在突出位置。
“我们对卓笔村的教育帮扶是全方位的。”帮扶工作队队长谢小明介绍,驻村帮扶2年多,他们先后投入60余万元,购置教学设备,改造学校硬件设施,让卓笔完小硬件不比城里小学差。
卓笔完小160多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班班通”的建设,使这些孩子联接了世界,增加了亲情与快乐。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工作队又先后组织100多名大学生来村支教,给孩子们开设英语、音乐、无人机等课程,吸引包括邻村的近300名孩子报名参加。工作队还邀请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优秀教师来村里作交流培训,分享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令人欣喜的是,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捐资15万元设立“扶贫专项奖励基金”,由院士亲自给品学兼优的孩子颁发奖学金,给了孩子和家长极大的鼓舞。
两年多的教育扶贫行动,让卓笔村起了变化。卓笔完小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稳步提升,2020年学校排名跻身龙溪铺镇前10位。
村民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村里转学出去的孩子少了,邻村慕名前来读书的孩子多了。
■记者手记
教育扶的是人心和希望
王文 昌小英
长期以来,卓笔村形成一个老观念:“房子越高越有面子,孩子越多越有底气。”对于孩子的教育却不够重视,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打工赚钱比孩子上学更实惠”。
两年多的教育扶贫,给卓笔村带来了变化。学校好了、设施齐了,“班班通”建起来了,支教老师来了,山村的孩子们享受了不差于城里的教育条件。卓笔完小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稳步提升,村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
乡村教育更需要家长、社会的参与。为改变村民只重面子不重教育的旧观念,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文化兴村,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在工作队的推动下,新邵县首个村史馆去年在卓笔村开馆。村史挖掘了卓笔村可圈可点的历史,特别是陈列了该村古往今来的优秀人才。通过阅览村史,村民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
工作队还打造卓笔村的特色“石头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田间地头的石头上,并在村里主干道绘制文化墙,在村里修建文化院落,让村民接受文化的沐浴与熏陶。
“教育扶的是人心和希望。”陈晓红院士说,教育扶贫对于卓笔村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8月31日03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