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卫生计划生育局关于夏季中暑和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小常识

2013-08-01 11:31 来源:区卫生计划生育局 作者:李伟魁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一、夏季中暑预防小常识
    中暑是夏季常见疾病。一般来讲,重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容易发生中暑。“办公室一族”虽然是在空调房里办公,可是中暑的几率也是很大的,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都是中暑的诱因。如:
 ◆ 从很热的环境进入室温调得很低的空调房时,极易发生中暑;
 ◆ 长时间坐车或坐飞机,没有及时补充水分,通风降温条件又不好时,容易导致中暑;
  ◆ 进行运动健身锻炼等大量出汗的活动,没有很好地补充水分,且从有空调的房间出去时,也易中暑。
  1、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2、先兆中暑症状主要表现为: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眼花、耳鸣、恶心心悸、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及时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3、轻症中暑症状表现为: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轻症中暑如处理及时,常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4、病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
  1)应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解开衣扣、平卧休息。 2)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有条件可用30%酒精擦身降温,还可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 3)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清醒者也可服人丹、绿豆汤,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4)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预防中暑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避免在11~15时高温时段出门,不要长时间在阳光曝晒或高温、高湿度、气流静止的环境下活动或工作。
  2、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空调不要对着自己吹。
  3、外出时要注意使用太阳伞、太阳帽、太阳镜等物品,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
  4、外出受热归来,忌“快速冷却”。 不要立即去吹空调、吹电扇、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5、要多饮水,出汗多的人可饮淡盐水。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
  6、穿着应宽松,多穿棉质布料、颜色较浅的衣服。
  7、多食梨子、西瓜等水果;可饮一些消暑清热化湿的凉茶,或饮冬瓜、莲蓬、薏米仁汤水等。此外,绿豆汤、菊花茶、酸梅汤等也是方便理想的消暑饮料。
  8、外出旅游或出差时若感不适,可用一些如仁丹、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薄荷锭等降温药品。
  9、充分休息,不要开夜车以免降低身体抵抗力。
    二、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小常识
1、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Ο1群和Ο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典型病人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很快因脱水、严重衰竭而死亡。  
 2、细菌性痢疾(菌痢)。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建国几十年来一直是我省发病率居前三位的法定传染病。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菌痢比较可怕的一种类型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发展快,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3、伤寒和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病程分为4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相当于发病第一周,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体温可达39~40℃。极期:相当于发病后2、3周,表现为高热不退,脉搏与发热不呈比例上升,玫瑰疹、肝脾肿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可持续10~14天。缓解期:相当于发病后第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但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肠穿孔、肠出血。恢复期: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1个月左右可恢复健康。
4、感染性腹泻。从广义上讲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分泌性腹泻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   
上述四种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均是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菌者,它们的传播途径相同,主要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的。防病专家提醒群众:要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少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要加热煮熟后再吃,生熟分开(尢其是海产和肉类食品),防止苍蝇叮咬食物。要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把好病从口入关。要适当进行免疫接种:可口服接种福氏2a和宋内--志贺氏菌活疫苗预防菌痢,接种伤寒Vi多糖菌苗预防伤寒,目前霍乱菌苗不能起到免疫作用,我国已停止使用。   
5、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60℃加热4小时不死亡,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后期至发病后2~3周内传染性强。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苍蝇等经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通常为散发;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蛎、毛蚶等生食的水产品被严重污染,则可致暴发流行。本病秋冬发病较多,也可见春秋两季发病高峰。临床表现:潜伏期2~6周,临床上分急性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39℃左右,有显著乏力、厌食,尤厌油腻,常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便秘,黄疸可在1~2周内达顶点,病程约为2~3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病程较短。本病不转为慢性,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防病专家提醒群众:应与患者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少年儿童(尤其是集体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经常外出就餐者应当注射甲肝减毒活疫苗。   
6、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猪是最主要传染源),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4天。感染乙脑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表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等。防病专家提醒群众:预防乙脑的关键是灭蚊防蚊、注射疫苗、对猪等动物妥善饲养管理。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疗。   

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潜伏期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患者眼结膜泪液、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径接触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本病在夏秋季流行,多见于成人。防病专家提醒群众:要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隔离期至少7-10日;“红眼病”患者应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