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如诗的乌头古村,偶遇“传统硬核”的工匠手艺人
立秋后的桃花源,草木葱茏,天高云淡,碧空如洗。
来桃花源四个半月,对于景区、古镇、白鳞洲、桃仙岭、汤家山、清江铺等声名在外的景点已了如指掌,不得不另辟路径,去寻找不熟悉的非知名景点。桃花源绵延的千峰万壑间隐藏着众多小村庄, 而选择去距景区很近的乌头古村只是一个临时的决定,没想到巴掌大的小村子却非常不一般,更是在村里的大山深处偶遇两位国宝级“传统硬核”工匠手艺人。
乌头村,即最早的桃花源村,因村子百分之九十姓乌而得名。村子沿山水而建,村后是层峦叠嶂的高山,村前是清水流淌的秦溪,共有两个入口,正门在桃花桥桥头约20米处,是一座新修建的牌坊,牌坊入口,几栋风格不一的民居散落在山坡上,黄墙青瓦,田园与诗画气息兼备,山村隐在山水之中,俨然一副恬淡安逸的渔村生活,又有人间的田园风光之美,很有与世无争的原始自然意味,这也是适合拍美照的地方。村里没有游客,比较安静,偶尔会有车辆穿村路过。沿着村里唯一的一条被树荫笼罩的道路一直往前走,就是五柳小镇,这也是村子的另外一个出入口。
图1:村口桃花桥旁边的古树
图2:村口牌坊
图3、图4:村里特色屋舍
图5:干净而安静的村道
图6:村道前的秦溪
乌头村虽小,但是也同《桃花源记》一样,历经历史的长河,沉淀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历史的痕迹。
棉花生产是常德市的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曾经,锁在深山里的乌头村,还藏有一个物资储备工厂,主要用于棉麻物资的储存,在鼎盛时期职工达到5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厂逐渐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大部分仓库被拆掉,仅保留两栋老砖房。年轻人开始一个一个往外跑,村落日渐空寂。
图7:工厂大门
当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会焕发出什么样的生机?在本着看看破旧工厂的驱动下,我们有幸遇见了俩位“桃源工”手艺传承人,也找寻到了答案。
图8:始建于1966年、建成于1968年的工厂
图9:工厂内木工师傅在紧张干活儿
据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明宪宗第十二子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了大批京城的能工巧匠,宫廷技艺也随之来到常德,奢华精巧的宫廷手艺与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相互融合交流,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结合的独特手工艺,后人称之为“桃源工”。桃源木雕技艺在清代时达到顶峰,工匠屡被召入宫廷为皇室所用,桃源木雕一时在京城风光无限、声名远播。桃源木雕雕刻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景、花鸟、人物、故事等,犹以表现喜庆吉祥的牡丹、喜鹊,象征品行高洁的梅花、松树等形象居多。如喜鹊从上往下飞,寓意为“喜从天降”;而猴子偷桃,则有“封侯”的美好期盼。也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秦观夜访苏小妹等,都是木雕常见的题材。这些场景雕刻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情节刻画入木三分。
桃源木雕慢慢的成长为“桃源工”的一朵奇葩,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岁月流逝,大浪淘沙。如今从事木雕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木雕建筑和家具也越来越少,2016年,稀有珍贵的“桃源木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民间收藏的热门。世居桃花源白鳞洲、出生于“桃源工”世家、做了一辈子雕刻技师的吴师傅兄弟俩人成了“桃源木雕”非承传承人。
近年来,随着桃花源景区的发展,乌头古村充分挖掘、利用优质资源,成功蹚出一条古村落绿色发展的新路。景区民宿的开发增加了木质雕刻家具的需求,加上桃花源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能工巧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因此保留下来的两栋砖房便成了木材家具制造加工点,吴师傅兄弟由原来的四处流动雕刻作业变成了在此固定雕刻作业,每天收入好几百。
手艺人干的都是细致活儿,俩位吴师傅对待每一件作品都特别用心,每一处刻痕都随着线符恰到好处的精雕细琢,所雕刻出来的物品栩栩如生,细节处体现了两位师傅娴熟到位的雕刻技法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而成品完成后都将用于景区内正在建设中的各大客栈民宿和酒店。幸运的是,呈师傅才三十多岁的儿子也开始师承祖业,让这一瑰丽工艺技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图10:吴师傅在雕刻木檐
图11:尚未上漆的裸木雕品
乌头古村的时光很慢,林间菜园,树下秋千,庭间茶酒,路上牵着孙女的老人,深山老林里的雕刻瑰宝,都避开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自有一番自。
图12:农户家小花圃
图13:农户家菜园子
请避开汹涌的人潮,来乌头古村寻一方清净吧。
导航路线:GPS导航桃花源水溪桥
步行1:抵达五柳小镇或是主游客中心后,沿乌头村方向行走800米左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