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华和她的“百床馆”

2013-10-19 08:45 来源:尚一网 作者:雷引亮 转发 杨杰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在桃源县桃花源的入口,有一座沉静而内敛的私人博物馆。规模不大,只存放了100多张各种雕刻的花床,但经常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旅游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人们在鉴赏其艺术之美时不禁要问:这些雕花床出自谁手?这样的雕琢技艺今何在?简单地回答:桃源工1016号,记者走进桃源“百床馆”,馆内精美绝伦的桃源雕花床济济一堂,大气繁华,岁月的陈旧感和雕工艺术的细腻饱满直逼眼底,刹那间让我们目瞪口呆。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桃源工,技艺之源在皇宫

    所谓桃源工,就是集与建筑、家居、文化交往有关的石雕、木雕、刺绣、玉石雕等手工艺的简称,因从业者众多,流传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而名震一时。

   “桃源工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自唐以来,常德就是藩府之地。据史载,明孝宗弘治四年,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常德。为修建王府,调集京城大批能工巧匠来常,因而带来了豪华精湛的宫廷技艺,这种技艺之后与本地质朴大气的民间工艺逐渐融合。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宫廷技艺和地方手艺又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精美细致与粗犷质朴相结合的风格独特的手工艺。后人把这些手艺人称之为桃源工

    明、清两代,桃源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桃源工匠屡屡被召进宫,为皇室打造雕凿器物、装饰家具及殿堂楼阁。各地官府修衙建楼,首选工匠就是桃源工

    传承技艺的有心人

   “百床馆”馆内所有艺术与价值都不菲的桃源雕花床均为李安华私人藏品,她以一己之力,收藏了上百张桃源雕花床,这近似于一个传奇。

李安华结缘雕花床,并不是偶然。1989年,当时还是司法干部的她被公派到北京学习,3个月的学习期间,每逢周末她都去故宫参观,并对里面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当时,故宫门票是10元,李安华每月工资只有46元,尽管这样,她还是接连几个礼拜都往里面跑。为了省时省钱,她背着水壶,带着馒头,早晨开门进去,晚上关门时才出来,流连忘返。

这样一个痴迷的游客,引起了故宫工作人员刘大爷的注意,刘大爷热心地帮李安华的水壶里添开水。攀谈之中,得知李安华是湖南桃源人,刘大爷和她谈起在宫廷里享有盛名的“桃源工”。从刘大爷那里,李安华得知,当年建造故宫时,很多桃源工匠参与其中,殿堂楼阁雕梁画栋,都有桃源能工巧匠的心血。

   接下来的日子,李安华的人生可谓丰富多彩,她下海远走海南后,又返回长沙创办律师事务所,一路打拼,算得上事业有成小有所获。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前往桃源办理一个案件时,她在一位当事人家里看到了精美的桃源木雕,故宫刘大爷说的话突然清晰在耳,她二话不说,当即买下了这件收藏品。不久后,她出差到合肥,到李鸿章故居参观,在李鸿章的床前,当地朋友向她介绍了闻名于世的“徽雕”,她马上和朋友说起了“桃源工”,那位朋友满脸狐疑的表情让她莫口难说,心里堵得慌。

   当时的李安华只有一个想法,一定得让外面的人看看“桃源工”有多么精美。与收藏素无接触的李安华,就这样走上了收藏之路。前十年的积累,成了她近十年收藏上百张雕花床的铺垫。如今的“百床馆”已具规模,曾有企业家想出价上亿元收购其收藏,而她只想将家乡的艺术品能够好保存并弘扬,而非谋利的商品。

    产业化“桃源工”将艺术发扬光大

    民国以来,“桃源工”逐渐技艺及其作品饱受摧残,影响也日渐衰落。为继续保存发扬家乡的优秀工艺,李安华有了通过产业化发展弘扬“桃源工”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失,拥有了传统工艺的的老艺人已不多,为了保持住这门手艺,李安华遍访优秀的老艺人,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提供客观的报酬,来继续创作。并开设培训班,免费培养对“桃源工”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为工艺的保存和发扬储备人才。

    目前,李安华正通过复制出售优美的“桃源工”木雕花版来打开市场,并用“桃源工”的工艺制作各种文艺类器具开拓市场。而市场的开发,目前还处在前期阶段。对未来“桃源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李安华充满自信并坚信通过努力能将桃源工艺发扬光大,来向世人展示桃源雕花床的奇特与美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