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看小康·寻找最美笑脸丨“三日同辉”发生地,三张笑脸讲述白鳞洲的幸福生活
行走桃花源白鳞洲,三张笑脸印象深刻。
油香扑鼻的榨油坊里,谢永红笑得灿烂。她说:“有了油榨坊,打油方便多了,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
“小陶家的菜园子”蔬菜基地,刘金香笑得舒心。她说:“天天和伙伴们一起‘上班’,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真的蛮好。”
小陶家民宿蔬果展示区,刘强笑得很爽朗。他说:“种蔬菜、办农庄、拓展休闲农业,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起走出一条致富路,看着村里的年轻人回来得越来越多,洲上人气越来越旺,我打心底里高兴。”
一张张笑脸,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也描绘着白鳞洲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榨油坊里菜油香
这家榨油坊位于白鳞洲十二组村民黄文远家中,你还未走近,一股浓浓的油香便在房前屋后四散开来,沁人心脾。
门口一包包的菜籽已经堆好,装油的塑料壶排起了队,几个村民或坐或站,他们都是带着自家的油菜籽来这里榨油的。大家边聊天边等待,脸上洋溢着幸福。
刚好热油出锅。热气混着香气,让整个油榨坊的温度比室外高了不少。这锅油的主人是68岁的村民谢永红。她这次打了200多斤菜籽油,这是最后一锅。
炒菜籽、榨油、过滤,经过三道工序,再等热油晾凉,就可以把香喷喷的菜籽油带回家去了。
白鳞洲地处沅水江心,四面环水,与桃花源武陵渔村隔河相望。因黄闻镇压白鲇鱼精传说而得名。这里的村民出村的唯一途径就是坐船。自十几年前洲上的老榨油坊废弃后,村民们就只能到附近的剪市镇打油。
“我一大早就出门了,上船下船,再转车,跑个来回要一整天时间。”谢永红家种了几亩油菜,每年的收成在500公斤左右。以前,她每年要去剪市打三四回油,挑着几百斤的菜籽,辗转车船,既费时又费钱。今年3月,鲜达农业购买了具有最新技术的榨油设备,选中了具有多年机电装配经验的黄文远,开起了榨油坊。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洲上村民,榨油后的油渣,还能就近提供给蔬菜基地做肥料。
家门口的工作
初冬的细雨中,白菜薹、白菜仍然旺盛地生长着。绿油油的菜地里,69岁的刘金香和她的“小伙伴们”正在认真地劳作着。每天,蔬菜基地能产出2吨左右的精品蔬菜,再配送到鲜达农业的40余家门店。
白鳞洲有耕地面积2000亩,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这里肥沃的沙质土壤。千百年来无任何工业污染,也无汽车尾气排放,最适宜各类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019年初,鲜达农业把在白鳞洲村以“小陶家的菜园子”为主题的蔬菜基地作为产业扶贫车间,流转土地20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2亩进行多品种蔬菜种植,联结8户贫困户与当地村民一起,发展蔬菜产业。帮助贫困户和农户销售不同季节蔬菜50吨左右,其中贫困户约1.5吨,直接收入达1500元左右,土地出租收入3000元、务工收入约30000余元。现在,“小陶家”已经成为无公害品牌,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刘金香将家中土地流转给了鲜达农业,她自己和村民们到蔬菜基地“上班”,一天有80元钱的“工资”。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回到家中,办起了农庄,生意蒸蒸日上,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她告诉记者,看到因为年轻人出外打工而抛荒的田地,正在恢复生气,她每天都是喜滋滋的。
返乡创业青年的梦想
岛内亲农庄由村民黄中华、鄢云丽夫妇用自家房屋改建而成,目前已具备100人的接待能力,家庭年收入稳步提升。小陶家民宿由村民王国武废弃15年的平房改造而成,既可品茗洽谈,又可售卖展示当地农产品,日接待游客高峰期过千人。陶乐林是流转村里废弃的10亩树林打造而成的,可烧烤、采摘、攀爬等,是亲子游和团建的好场所。
看到自己的梦想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湖南鲜达农业公司负责人、36岁的刘强十分感慨。当年辞去高薪,从沿海毅然回到家乡创业的他,多年来一直坚守着最初的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一方产业,发展一方农村,富裕一方群众。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让儿童不再留守,老人不再空巢。
有了刘强的扎根精神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始终支持,鲜达农业在白鳞洲村民中享有了极高的信誉。下一步,公司将在精品蔬菜种植和订单农业上持续发力,提高村民收入。同时借助当地“渔村夕照”原型地、“三日同辉”奇景发生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及桃花源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完善吃住行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已经有不少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和我联系了,准备回来创业。”刘强笑着说。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