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湖村——开动脑筋学种田
一幢新修的小洋楼,宽阔的晒谷场,大大小小的耕整机、新买的收割机,在6组村民张世坤家,充满了农业现代化的气息。
51岁的张世坤,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今年,他在双湖村流转水田60亩,还在20公里之外的桃源县寺坪乡流转60多亩,种粮面积达到120多亩。眼下,他正开着收割机,给村民们收割一季稻。
“帮人割稻比种田更划算,一亩100元,一天可以收割30多亩,毛收入就有3000多元,10天下来,纯收入就上万元,明年我想再买个更大的收割机,赚更多的钱。”张世坤戴着草帽,记者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
张世坤从小在家种田,但没有大规模种,就是自家的6亩多责任田。18岁时,他学会了开拖拉机,后面又买了一条淘金船在沅江里淘金,此后,一场大水将淘金船沉没,亏了10多万元。2003年,他和爱人到珠海打工,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2009年,他靠着给人开货车,每月收入近万元。2010年,他却辞去珠海的高薪工作,回家开始种田。
“这么高的收入,为什么还要回来种田?”记者纳闷。
“幺儿读书不听话,老母亲管不住,我只好回来照顾他们。”张世坤说。
2010年,刚回老家,怕种田填不饱肚子,他花9万多元买了台大货车,每天帮人拖货,一年下来,挣了七八万元。
2011年,他开始捡周围农户抛荒的农田,一下捡了十几亩,每亩流转费230元。田多了,他花2000多元买了台小型耕整机,小心翼翼学耕田;紧接着,他开始学农药喷洒。他买来水枪式的喷头、长长的水管,拖拉机拖着满车药水在田里喷洒,3个人一天可喷20多亩,相比传统喷雾器喷洒,效益大大提高;去年,他花8万多元买了台大型耕整机,今年,又花9万元买了台大型收割机。开着农机种田,感觉就是不一样,人轻松不说,效益那是没法比。如今,随着面积的增加,他又在盘算着再买几台大家伙。
现在种田跟以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张世坤说,除了农机设备让人变轻松了,其他好像都变得复杂了,需要不断学习。
现在100斤尿素只相当于以前的60斤,地力下降了,就要施更多的肥;同样的药同样的剂量,现在根本杀不死虫子,治不了病,病虫害更猛了。前年,他的30多亩一季稻因为感染稻瘟病,用的是以前的药,以前的剂量,结果,30亩面积全部失收。农资新品种越来越多,他花高价买的种子却没有低价买的种子产量高,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这些,都需要张世坤睁大眼睛,开动脑筋,仔细琢磨。
去年,他的50多亩稻田被水淹,颗粒无收,等到受灾后才想到买保险。今年,他买了保险,粮食却大大丰收。“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明年,他打算给300多亩稻田全都买保险。
1亩田,纯收入少的300元,多的600元,当然是面积越大越好。从去年开始,张世坤慢慢体会到规模经营的好处。明年,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开动脑筋,在增产增效上做文章。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