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旅游动态>详细内容

稻田即舞台,千年愿景照进现实 --解码桃花源脱贫之路

来源:桃花源全域旅游营销中心 2020-07-31 14:00 字体:【

(桃花源全域旅游营销中心 通讯员 向研)盛夏时节,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的桃花源景区,总是弥漫着化不开的烟雨水墨色。

        7月17日,清江铺村村民刘明祥一家人坐在家里,脸上略带愁云:这雨下了个把月,沅江已进入主汛期,秦溪水位无法达到安全观演要求,《桃花源记》的演出也被迫停止。

        不过这愁云随着《桃花源记》演艺部主管的到来而烟消云散,刘明祥一家人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位主管给他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演出今晚就要恢复了!头天预定票数两场爆满,次日预定票数也是五场爆满。这预示着从当天起,刘明祥和他儿子以及家里的40多头羊又可以开工干活,家里每天又将有两百元进账。

        刘明祥是清江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问及全家以前的生活,他连连摆手:“那太苦了!太难了!不说了!不说了!”

04cd93a4808c4b61ae83493cd897f757.png

《桃花源记》剧照。


        旅游+文化,搭上扶贫顺风车,带来山乡巨变

        从刘明祥家门口往对面眺望,便是桃花源的核心景区桃源山,山上重峦叠嶂,林海苍茫,云雾缭绕,而从他家屋后往外走600米外便是沅江。这个有着令人着迷的山、水、精神梦想的地方,曾经吸引着周边零星而来的游客,然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没有核心的消费性项目,又赶着他们匆匆离去,不愿留下过夜。谁也不曾想到,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与精神家园、一头连着脱贫攻坚的桃花源却一样隐藏有深度贫困。

        为了让好风景带来好光景,当地政府探索“景区带村”新模式,期望通过旅游+文化的思路带来巨变,扶贫助力百姓致富奔小康,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美丽景区的转变。

        2011年,常德市确定了大力发展桃花源的路线图,以“常德情怀、武陵担当”实现桃花源的凤凰涅槃,以传承中华文脉、铺就心灵之旅、重现世外桃源的文化视角,突出核心景区开发、文化元素注入、特色品牌塑造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倾全市之力,将桃花源打造成中国人心灵的故乡,桃花源的涅槃之路就此拉开帷幕。

        2014年6月,在市、区两级合力推进下,桃花源开始闭关修炼。

        2017年7月,历时三年的闭关修炼,桃花源接待游客的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日接待游客能力由3000人次增加到5万人次。主要景区包括秦溪、秦谷、五柳湖、桃源山、桃花山、桃花源古镇、桃林博览园,并新增一个重量级项目---一场由360位演职人员组成的国内首个河流剧目《桃花源记》震撼面世。

         移动互联时代的文化传播,需要足够的吸引力。传统的钓鱼采摘和田园农家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人品位和需求的升级。

        政府是平台的搭建者和先期的引导者,艺术家是主创,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如果政府先期不做出示范效应,就没法激发村民后期的积极性。但光靠政府投入,项目就容易变成无源之水。山和水吸引了游客来,吃些农家饭菜,还远不够。要想办法把游客留下来,有合适的可消费性项目刺激他们购买消费的欲望,才能有长远的经济效益,《桃花源记》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成功孵化,一经面世,便成为桃花源及常德文化旅游消费的一张名片。据张剑峰介绍,旅游旺季期间,《桃花源记》一晚连排五场还是供不应求。

        4.6公里的秦溪河流项目由常德市文旅投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团队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打造。白天游客可乘船溯溪而上去到秦谷游玩,晚上乘船在约70分钟的溪流泛舟之中观看《桃花源记》,全新浸入式、全视野、全流域的河流风情展示,立体化、艺术化地呈现了桃花源“此山、此水、此人”的宁静生活,再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绝美场景和唯美秘境。

69847431faec403a9304d452e985f5e7.png

《桃花源记》剧照。

        田园即舞台,千年愿景照进现实,一个始于桃花源而又超然桃花源的梦境呈现在世人面前,无数人为此付出了汗水,辛劳,也有无数人因此受益,改变了生活。

        刘明祥一家就是受益代表。他和儿子是这场演出剧目里360位演职人员中的两员,分别扮演羊倌和渔郎。刘明祥每晚在河岸上轻轻扬起鞭子,他的羊群便争先恐后的跑到芳草鲜美的草地上吃草。而年轻的儿子一把渔网撒下去,便有肥厚的鱼群争先恐后的钻入网内。他们扮演的是自己,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3019a7dbd876441382cc68b5dc63e215.png

刘明祥和他的羊群。

        以地方文化属性为突破口,用文化艺术为脱贫攻坚助入血液

        而在刘明祥及其他更多老百姓心中,张剑峰这个名字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张剑峰是谁?是《桃花源记》剧场里300多名村民的带头人,也是他们的亲人。

        2017年冬天,张剑峰被北京山水演艺集团派往常德桃花源景区。他和团队以《桃花源记》395个字为素材依据,以地方文化属性为突破口,向一千多年来盘踞在湘西北的桃花源真迹地发起挑战,挖掘文化,孵化作品,建立品牌,输出价值,用文化艺术为桃花源的脱贫攻坚助入血液。

        文化扶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去很难。三年多时间,张剑峰和他的团队既当文化扶贫模式的“探路者”,又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扶贫动力的“幕后推手”,还是当地不少百姓的“领头大哥”,完成了文、旅、贫三重“角色扮演”。

        初见张剑峰,他戴着帽子,或许是因为近几年呆乡村的原因,皮肤黝黑中透着健康。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让人误以为他是北京人,但其实他的老家在离桃花源不远的湖北,也是喝着洞庭湖的水长大的,谈吐间透着一个湖湘文化人的儒雅气质。

        整整两个小时的畅谈,张剑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很有情怀很心细的人,人到中年仍然保留着一个学院派文化艺术人的气质,他已经找到了他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把自己定位为桃花源的建设者、传播者、享受者。

        张剑峰说:“2017年刚来桃花源时,单从视觉上来看,心里还是有点小失望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乡村田园环境,小山小水小村庄的,民俗、文化等禀赋都一般,找不到内心真正的桃花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桃花源的理解越来越深,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内心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作品初创阶段,他和团队设想的是创作大量的原创音乐和原创舞蹈,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大家一致否认。有一天他在焦虑中突然意识到,只有对当地文化充满敬仰,向往它,了解它,走近它,或许会成为突破口。于是便带着团队跟随不同的群体学习桃花源,理解桃花源。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决定不再聘用学生和职业演员,而是邀请本地村民参加演出,不设计专业的舞台,稻田与大地就是舞台;不用人人都会的通用语言,而是以方言为主杂带普通话;不需要专门的剧本,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剧本;他们只需要本色表演,河流和土地,农具和吊脚楼就能创造出最打动人心的演出。同时也能长期惠及本地艺术人才,构建起桃花源里、外互动的文教业态。

9a044638dbb4498f9b6ef6649e8731af.png

张剑峰和当地百姓群演一起。


        唤醒文化基因,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

        确定了大方向后,究竟如何才能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扶贫动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桃花源记》团队没少费脑筋。要精准扶贫,首先要对准“贫根”,要脱贫也不能只局限于数据上的达标,而是要看人的精神面貌,只有唤醒他们骨血里的优秀文化基因,让内心变得自信,才是真正的脱贫,在坚定“内心自信、文化自信”的需求导向后,再为贫困户量身订制扶贫帮持措施。

        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后,张剑峰和同事们展开“头脑风暴”,商讨了多种解决形式,他们明确了一条路径:主动邀请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等弱视群体,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把晚上用来打麻将看电视闲逛的时间用来参加一个有意义的集体演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一是可以把桃花源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技能扶贫要素,通过“授人以渔”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是通过演出活动,通过交流,建立人与人的共情,这种共情能让他们获得很大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进而让参与的老百姓身心越来越健康,精神越来越愉悦,从而增加自信心,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骨血里的自信;

        三是可以帮助项目拓展人力资源和传承人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借此改善秦溪老百姓现有的人居环境。

        五是带动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增收。

        我们去到了刘明祥的老房子,那是一栋下雨屋里就会进水的矮小的木房子,头顶是一团乱七八糟黑乎乎的电线,这是曾经桃花源周边乡村住房的缩影。

        张剑峰还清楚地记得,未改造前的秦溪就是一条小沟,周边长着杂乱的草,寨子里有些老屋破损非常厉害,有的村民还住着‘漏风房’。一位村里村民回忆,以前的路也是泥路,下雨浑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山水演艺结合演出的需要,对秦溪河流进行规划修缮。在各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老百姓的支持下,整个秦溪变得更干净更宜居。张剑峰说:“我们没有搞大拆大建,全部保持村落的原居民生活形态,积极指导村民开展资源利用。”

        近年来,秦溪的居住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道路绿化全部到位。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吊脚楼群,干净的秦溪,传统的地方文化,已让秦溪成为理想的家居之地。

        贫困户刘明祥曾经的日子总是好不起来。路难走,从家里到镇上,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觉难睡,桃花源处于沅江边上,一到夏季就连续两三个月的雨水,既担心雨水淹了稻田,又担心木房子里进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钱难挣,夫妻两人都有病残,干不了重力活儿,养了一辈子羊,由于缺资金,没办法扩大羊群数量和羊圈的面积,也因为缺少技术,羊仔生下来不久就会死亡一半数量,一年忙到头,没几个收入,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2017年,《桃花源记》项目开始招聘演员,刘明祥和他的羊群便成为《桃花源记》项目组欲招募的第一批员工。起初他是拒绝这份工作的,这个穷惯了的男人担心羊晚上吃带了露水的草会生病,又担心自己是个农民,做不好群员这种工作,很没信心。张剑峰了解到刘明祥的情况后,便向刘明祥承诺:以后你依然养羊,不但不用担心修不起羊圈,不用担心没有销路,不用担心新生羊仔会死掉,我还给你和你的羊都发一份工作。至于你担心的第二个问题,更不是问题,你只要本色出演,将你的生活展现出来即可。

        从此以后,这个养了一辈子羊却穷了一辈子的男人,生活发现了极大的改变。三年来,他的羊从最初的几头增加到现在的40多头,在秦溪边上,还专门为他家修建了一座羊舍。现在,刘明祥白天是稻田里的羊倌,晚上是剧场的羊倌,每月能有四千多元的收入。儿子也加入三水演艺公司工作扮演渔郎,父子俩仅靠着在山水演艺公司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过去一年的收入。2019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还拿到了危房改造扶持资金,从破败的木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这个家,再次有了人气,也有了欢声笑语。问及接下来的的目标和计划,刘明祥脸上带笑:“再工作一两年挣点钱,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最好能再加高一层。”

6edc6fe76068498bbc83845dcd00acbc.png

刘明祥一家在新居前合影。

        曾经,桃花源区大部分农民将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如今,乡村+旅游携手共建增收致富,稻田变成了舞台,千年愿景变成了现实。光是通过一个剧场演出就带动近400人就业,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逆流”回村,村民们纷纷吃上“旅游饭”。

        看到刘明祥一家脸上的笑容,张剑峰和同事们也笑了。

        未来将打造田园生态综合体

        在“脱贫要先建立内心自信、文化自信,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战术导向下,刘明祥家庭是受益代表之一,这样的家庭还有更多。如今,《桃花源记》也成为了常德市脱贫攻坚的一张响亮“名片”。

        当笔者问到张剑峰在下个阶段《桃花源》记项目将扮演什么角色时,他说除了继续输出桃花源文化外,还决定和同事们做成另外几件大事:一是在桃花源再打造一个生态田园综合体,希望将秦溪周边的村子都变成一个个农场,老百姓都变成农场主;二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农业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资源,带动这些农场主,让他们都成为这个平台的产品供应链;三是从全国海选,打造专属于桃花源的桃花妹人设,为平台产品做代言做直播销售,努力营造出一个文化艺术改变乡村的桃花源大IP,为桃花源赋能增值。

        说干就干,在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党委、管委会的支持下,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获得批准立项。

        采访即将结束时,笔者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来桃花源三年多了,觉得当地老百姓尊重文化吗?张剑峰沉吟片刻,一字一句地说道:“首先,从我个人来说,我有选择做哪个项目的权利,但我最终选择了桃花源,是因为我喜欢做这种题材的项目。现在它不仅是我的工作,还是我的生活,我的兴趣爱好,还有我自己的情怀在里面,这是我留下来的关键驱动因素。其次,来桃花源这么久,明显的发现这里的老百姓的基因是符合桃花源气质的,他们善良贤德、勤奋努力、重感情。桃花源的孩子也很好地继承了桃花源特有的乡村遗风,这就是本地人尊重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我的切身体会。人好,才是桃花源最宝贵的资产。这三年来,我融入了这片土地,并有幸能置身于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的第一线,也是我一生的荣燿。和他们一起,用文化艺术把乡村变得更美丽更有价值,村民还能切实获益,这才是最好的扶持。”

        在脱贫路上,旅游+文化,从来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资源的唤醒。用旅游+文化改变乡村、寻找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等,展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图景,追寻这股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桃花源,需要更多的“山水演艺”项目来激活来唤醒,奔向更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