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旅游动态>详细内容

梦中多少水云间 不如一见桃花源——25名全国著名诗人常德寻梦

来源:常德日报 2019-11-20 17:43 字体:【

一群寻梦的诗人与一位诗人用诗文臆造的心灵故乡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这个初冬,桃花源打开秘境之门, 与25位全国著名诗人完成了一场“诗行万里寻觅心中的故乡”的文化雅事。

    两天的游历,偌大的桃花源,只踏足不过三分之一的范围,却足以引发诗人们心底强烈的共鸣。

    一次游历,从桃花源“外人”成为“故人”

    11月13日,细雨微凉。桃花源精致的牌楼在空濛山色中呈现出朦胧的美感。

    “我们从诗歌的长河回到了历史的源头。”起步前,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歌万里行常务副主任叶延滨给此行定了调子——今天,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家。

    既是归家,得去故地,桃花山的渊明祠自然是首站。楹联、碑刻、诗文,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纷呈于此,引得众诗人细细揣摩,品字读文,十分快意。

    虽是冬日,仍山色青翠,绿竹方直,清新的空气让人沉醉。登临桃源山顶,看沅江阔大江面,青洲如黛,远树村舍,如梦似幻。第一次来桃花源的梨花公社庄主赵丽华临江而叹:从雾霾的北京,来到常德,就是来洗肺的,桃花源真的非常非常漂亮。

    如果说巨大的桃花源根雕让人震撼,那么精致唯美的百床馆则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讲究和仪式感,让诗人们的思绪在时间的轮回里想象、回旋。

    入秦谷,天已放晴。田间残留的稻桩和绿色的油菜地相连,清新之气息迎面而来,虽无“落英缤纷”之美,却有“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实。惹得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柏常青连连称道:好美,这真是神仙待的地方。

    既有美景一路相随,因痛风脚疼的《深圳诗刊》主编李犁也没有落下队伍,见酒庄堆放的酒坛,兴致满满地提起来就是作势“豪饮”,未料里面真的倒出“水酒”来,落了一身酒香。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秘书长祁人干脆端来陶瓷碗,两人对酒当歌,引为笑谈。

    田间憨态可掬的稻草人,则让花甲之年的《人民文学》编审杨泥有了重回童年的快乐,看着丈夫叶延滨给她抓拍的张张欢颜,杨泥开心地宣称:“自己把自己都感动到了。”夫妻俩伉俪情深的温情互动,让诗人们纷纷打趣称道:世外桃源里,人们只羡鸳鸯不羡仙。

    如果说白天的桃花源,让大家尚在都市与乡土之间游离,那么夜晚的秦溪漫游,却真正给了诗人们一种身临世外桃源的入情入心入境的带入感。

    行船顺水而上,原生态的山歌渔调,划破夜的空寂。雾气缥缈间,船夫的号子,渔网洒落的水声,鱼鹰扑腾的声响,一一入耳。桃林中吟诗的孩童,坐船而过的桃花少女,让时间仿佛凝固在千年之前。船行水尾处,锣鼓喧天的迎亲队伍,让大家都欢喜起来,船上有声音调侃:“这个娃儿太幸福了。”有人随即接了一句:“天天做新郎不一定幸福,在桃花源里住的人们却是幸福的。”

    漫天桃花瓣飞舞洒落,时光变得慢而真,一种心的归属感自发而生。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李犁用一句诗总结:“梦中多少水云间,不如一见桃花源。”恍惚间,诗人们完成了从一个桃花源“外人”到“故人”的转变。

    一场座谈,从文化旅游到旅游文化

    诗人既已归家,肯定得与故乡说几句贴心话了。14日上午,在观看了桃花源专题片,听取了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相关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一场关于“世外桃源与旅游的新发现”主题的座谈会随即展开。诗人们谈印象,讲感受,各抒己见,逐一发言,为桃花源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支招。

    当下,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对桃花源的整体打造及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发,诗人们表示了很高的认可度。

    著名诗人祁人称,桃花源原生态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人心浮躁的当下所追求所需要的,常德人因桃花源而幸福。他说,今年,“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老挝暨探秘诗意乌多姆赛采风创作活动之际,联合了28个国家旅游部门,倡议成立了“世界景区诗意旅游联盟”,为世界景区的旅游创造诗意的环境,希望通过这样的推动,把中国的景区,把桃花源带向世界。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柏常青称,此行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感受到了深厚农耕文化的积淀,其包含的文化精神,正是诗人们所追寻的心灵故乡。旅游产品开发多样、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研学形式也很好,应该多倡导文明旅游环境,不能破坏桃花源原本的宁静美好。

    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认为,现代都市文明的陷阱让人失真,我们的心灵需要回归田园,世外桃源要有世外的感觉,要返璞归真,原汁原味。另外,桃花源因诗人闻名天下,要从文化的源头,对心中的、笔下、梦中的桃花源进行梳理,在博物馆、影像中及诗人笔下更多的呈现,真正变成一体的桃花源。

    针对时下旅游界一些打着历史名人旗号进行大肆开发的乱象,著名诗人、《诗潮》主编刘川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我们能不能在历史文化的清整上,不去用古老的符号去教化现在的人回到过去的生活空间里去,不要用古老的文化诠释新的物化的文明,要加强文化体验上的深度,而不是外在符号上的更多的附加。这不妨碍我们用现代的科技、前瞻的视野去营造这片土地,桃花源做得很好,夜游秦溪的文化演出就是很好的范例。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中诗网主编周占林认为,桃花源与自己想象很贴近,但他觉得在景区内,《桃花源记》的元素展示还可以更多样一些,尤其是看到数千学生来此地游学,在走着、读着、看着都能感受到这里什么叫桃花源,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

    《深圳诗刊》主编李犁用“颤流”一词表达了此行的感动与震撼,尤其是夜游秦溪看河流剧场《桃花源记》时,亲密性、带入感特别强烈,觉得心里那块向往的、期待的、理想的东西出来了,形象化了,呈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核心精神。他觉得,与其谈文学与诗歌的永恒,不如用真心用真情去写作,像当年的陶渊明。

    著名作家杨泥则表示,很享受自己作为“外人”的身份,这样更感觉这里的好与美。她说自己喜欢旅游,这些年,一直在路上,有些景区是平地起高楼式的,构思一个景区,让它存在。但桃花源不一样,这里有古往今来的历史传统,并且不在传说中做更多的改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著名诗人赵丽华更多地从旅游的文化产品谈起,认为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良好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比如特色菜肴、桃源木雕、农家土布等,让真正具有审美眼光和能力的文化人逐一梳理,进行文化植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