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旅游动态>详细内容

桃花源传说 从来都是福地洞天

来源: 2019-10-28 20:00 字体:【

        山水依叠,涧转峰回,十里曲峪,鱼跃鸟飞。绝妙的自然山水景观,从来就是抚慰人们心灵的神秘之手。有“江南古陆”之称的桃花源就是其中的典范。

        地处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带的东北端及终至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漫漫千里沅水在此汇四十二溪清漳,含九处复水湾洲,将最美的69公里长度馈赠这方土地。

        山生绝境,水造迷津,山回水复,胜迹天成。数千年来,桃花源之美一直纷繁见诸于各类官方典籍与文人游记、诗文、画作中,以可以仰望的高度,承载着过去与未来,人类所已知和未知的心境与梦想。

        当然,这个令人心生愉悦的名字,同样也给这一方百姓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角,在朴实的生活与日常的劳作中,呈现与众不同的精致与浪漫,亲切平和,且温暖。

        深秋十月,我们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从最本土的民间传说里与桃花源相遇。

        追溯历史形成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一副久负盛名的对联镶嵌在桃花山牌坊的大门两侧,向来被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福地洞天”之说法源于隋唐道教,意为神仙之居地或凡人修道升仙的佳境。“王质去求仙,单乘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则在桃花源里广为流传、老幼皆知的民间传说,不仅道出了桃源古洞的神秘色彩,也引出了桃花源福地洞天的诸多民间传说。

        但对于桃花源传说而言,更早的形成可追溯至上古唐尧时期,先贤善卷隐居常德枉山(即今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不受的德高望重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文化与文明。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为礼仪之邦;楚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于江南,曾在沅江行吟流浪,这些在楚辞中有过生动的描述。

        至魏晋时期,风景幽寂、林壑优美的桃花源开始有了建筑。南北朝宋永初二年,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把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唐宋时期,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其间大兴土木,建迹坛修道观。唐初,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庙,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宋淳化元年,朗州官奉诏修建望仙阁;政和元年,发遣广南西路转运副使龚元正为道士,营造梵宇,后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其间,骚人墨客、羽士高僧纷至沓来,不仅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墨宝,也给当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故事。

        大自然造就的奇山秀水与悠久历史,衍生了神奇的地域文化、玄妙的道教文化和朴实的隐逸文化,伴随着这一带人们于社会、自然的融合、抗争中,表现出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桃花源传说逐渐丰满,且家喻户晓、老幼皆详。

        传承文化使命

        2016年11月,桃花源传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飞舸出版了23万字的《桃花源传说故事》。这是他编著的关于桃花源的第7本书,书中94个传说故事,涵盖古往今来的神话、历史、人物、景点、风物等。

        “当年那些故事的口述者,大多已经作古,我深深感激并怀念他们。”回忆40年搜集桃花源传说的经历,已是古稀之年的吴飞舸很是动情。

        1959年,桃花源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对部分古迹进行修缮、修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桃源县文化馆担任文艺专干的吴飞舸躲在桃花源的小招待所里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在这里,他先后遇见了同样来此进行小说创作的著名作家魏巍、张行。闲聊之余,两位作家分别对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搜集桃花源传说对小说创作有帮助。

        民间文学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个立志于小说创作的人,应该去深深地挖掘和耕耘。吴飞舸对此深以为然,但他很快发现,这项工作真正实行起来,决非数日之功。

        “很多故事在这一带都有流传,但很零散,有头无尾,或只知其一。有时候得花几天工夫得到一个故事中的片断,甚至几年之后才能从另一个人口中得到相关的印证。”吴飞舸表示,为搜集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后跨越几年的时间是常事,但即使是民间传说,其搜集整理也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不能生造,不能硬搬,要为桃花源古老的文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渔郎问津”“空心杉的来历”“沈羲得道”“古秦仙乐”“千丘田”“遇仙桥”等传说,展现的是一幅幅追求真情、向往自由的美好画面,是人们内心渴求幸福生活的外在反映。“二黄闻道”“瞿童升天”“黄闻镇妖”等传说曲折离奇、栩栩如生,反映了人们守卫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玩月亭的传说”“刘禹锡题碑”“苏东坡借雪”“种桃道人”“陶渊明与桃花源”等传说虚实相接,体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桃花源的追寻和向往。“碧桃的来历”“灵龟镇潭”“泪石和纹石”等故事富于幻想,形象生动,体现了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心愿。

        作为成名已久、创作颇丰的中国作协会员,吴飞舸坦承自己是受益者,“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就得到了民间文学的滋润和浇灌。”

        文旅融合意义

        历经几千年的兴衰更替,桃花源传说已形成多个口头传说版本,具有众多的流派。这些传说与当地的景观、风物、特产、民俗交融,多角度地呈现了桃花源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在第一、二期的大规模开发中,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的形成,每一项都与桃花源传说密不可分。

        进入二十一世纪,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桃花源声名日显,宾客云集。2017年9月,桃花源经3年闭园提质,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至12平方公里。

        秦溪、秦谷、五柳湖、桃花源古镇等9大项目的深度开发,将桃花源传说中描述的武陵人的渔樵耕织美好生活场景,在山水田园间逐一呈现。秦谷庆丰收的傩舞祭祀、河流剧场《桃花源记》的情景歌舞、茶山上的采茶小调、寰楼里的古俗婚嫁,将老者会说、小辈能唱的地域文化活动纳入文化旅游的广义范畴,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传奇色彩,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由此可见,桃花源传说独特的表现形式,已成为中国德文化、道教文化、傩文化、隐逸文化、农耕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文学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旅游价值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价值正日益凸显,从而焕发出迷人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