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旅游动态>详细内容

“作家看常德七十年巨变”作品选登——常德的桃花源是陶渊明的

来源:常德日报 2019-08-12 09:53 字体:【

   一

    桃花源属于一种印记,是一个秘密。

    1600年前,一篇奇文在陶渊明笔下生成,《桃花源记》如山涧清泉缓缓浸润世人心灵。千百年来,无数的人都在寻找着这一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所在。而世人千年所寻的,其实是我们烦乱心境渴求的一块休憩之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精神意义上家园的存在,文字的创造是不会直抵纯真的原始本意的,如果不是连绵不绝的群山阻隔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要产生这样的文字也不大可能,因为文字发达的地方,汉字早已铺天盖地。

    汉字的出现,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天空,它打通了人类无法表述的意蕴,陶渊明用汉字沟通了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和文化,直抵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

    在常德市西南34公里处,沅江拖拽着蜿蜒起伏的武陵群峰,一路蛇行,曲曲弯弯,伴着飞溅的浪花哗哗的水响,河岸上不时泛起阵阵笑浪。蓬勃旺盛的青绿季节,桃花开在远走的春天,如波涛壮阔的呼啸之江涛,心灵之约的幻觉似乎在践行中交替与兑现,晴好的桃花源,经由苍茫的山林进去,一切都透现出生命本真的原色,活在澄若春水的生命之境中,人们,被扑面盈怀的宁静止语。

    桃花源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石阶、曲径、亭台、碑坊一切宛若仙境。最妙的是沅江支流的一条秦溪悄然深入山中,携沙洲、美树、野芳于水源处通径幽谷。流域所在,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佳迹,美丽的风光、纯朴的民风,远离了尘世的躁动、官场的倾轧,竟使历代入住者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真是古人隐逸之所,前人探寻隐逸留痕之处啊。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桃花源正是中国士大夫审视自身、陶冶性灵的理想国。

    到访桃源的有识之士的这份气韵,融合为桃花源精神的一部分,也塑造了桃花源温润典雅的外在景观:每一幢建筑都仿佛有来历,每一处景观都仿佛有出典,这里是认识国学、拥抱古典文化的绝佳去处。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常德的桃花源是陶渊明的。

    二

    巧夺天工的技艺,惠泽了桃花源普通人家。

    在过往岁月的每个日夜,昂贵的欲望成为我们寻找桃花源的梦想者,走进桃花源,发现桃源工匠也同样闻名遐迩。他们以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惠泽了古代生活中的日常,用匠心将桃源仙境之美、梦想之美装点入寻常人家。

    看桃花源中“百床馆”,想起了《梁书·羊侃传》记载:有个叫张僧胤的宦官去找羊侃,羊侃不理他,说:“我床非阉人所坐!”床是人生交际的开始。

    有一本书上说,以前男女青年结婚,男家要打一架“滴水床”。滴水床并不滴水,只是形状上好像屋檐的滴水一样。素常有一道滴水和两道滴水之分。两道滴水床,又称为“出一步”床,雕龙画凤,十分讲究。一道滴水和二道滴水之间为踏板,宽六市尺零半寸,深四市尺零半寸,左右设床头柜,可当坐凳,主要木雕在二道滴水上,如“八仙过海”“金瓜垂吊”“龙凤呈祥”以及各种花纹的“芽饰”,加上漆工艺术处理,显得斑斓绚丽。

    按工匠习俗,床的尺码均不得用整数,必须加半寸,俗话说,“床不离半,屋不离八”,“半”由“伴”的谐音而来,“八”由“发”而来。

    古人的可爱处是把一个汉字真当一个字来用,用尽用透用出一种惊魂来。

    上百张床藏在桃花源内,每一张床都有它自己成为床的故事。

    床头床尾画“功名富贵”怎么来画?就画牡丹、画公鸡。公鸡有五德:头顶红冠,被古人认为是“文德”;姿态凶猛,是“武德”;公鸡好斗,见比自己勇猛的就会应战,被认为是“勇德”;觅见食物就招呼同伴,是“仁德”;按时报晓是“信德”。唐朝诗人李贺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诗句,鸡鸣预示着日头要升起来了。“公”与“功”同音,“鸣”与“名”同音。牡丹则寓意富贵。功名富贵是高官厚禄,是丰衣足食,是无忧无虑,是吉祥美好。

    《广博物志》里有记载,传说最早的床是神农氏发明,谁发明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木匠让人们在夜晚离开了土地。

    对美好事物的巨大热爱,对生活需求的幸福满足,木匠成为一个日常奢侈的欲望。木匠让我们后来的出生固定在大地一个位置上。想想,真是透着一股古老传统的时间和诡异之谜。

    三

    桃源刺绣是一种味道,是一扇桃花春汛的窗户。

    与“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不同,桃花源中天工六艺坊中萃集的是最朴实的劳动人民,为自给自足掌握的六种技能。

    使用长短针走法的桃源刺绣,号称“湘绣之母”。沉默的绣娘将自己的灵动与青春,一针针勾勒进眼前的作品中。

    让我来想象一下桃花源的绣娘:发黄的线装书,三寸金莲走过青砖地面,绣帕如雀,荡起了廊檐下一树落花。而此时,一只黑猫慵懒在你的双腿上,偶然伸个懒腰,对视着,它伸长脖子,前爪伸出去在你的绣裙上抓出几个线头,你轻打了它的头,它起身弓出脊拖长腰一跃而走。

    “世界的本质就在于它有一种味道。”

    飞针走线,是一根简单却被纠缠得错综复杂的藤,于绸缎之上,于天地,它是人类最后一扇桃花春汛的窗户。

    “经年劳累在夫家,昼出耕耘夜纺纱,新岁娘家坐半月,飞针走线巧盘花。”这一首桃花源的民谣,是田园耕织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代代桃源绣娘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创造出了风格独具的桃源刺绣。

    桃源刺绣是养眼的事物呀,养心,养情,养命中的俗事。花瓣的质地,是用语言形容不来的,只看床边、枕上、墙体吉祥的绣,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当我把最美好纠结于上天、人间不可能有时,恰恰我们就立足在当下的桃花源。

    沃野千里,一个如此让人心动的词汇。

    它让我向往,河汊纵横,灌木流影,村庄掩映,武陵渔郎在驻留桃花源的数日中,通过四处游览勾勒出桃花源的形貌。

    桃花源的刺绣让春天开败的桃花重新绽放。

    (作者系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者)